一、做自己生活的觀察家。
為了更好的認識自己,你可以問問自己如下的問題:
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的價值觀是什么?我更看重什么?
我的優勢、劣勢在哪里?
我有什么性格特質?如果用五個詞來描述我的正面特質,會是哪五個詞?如果用五個詞來描述我的負面特質,又會是哪五個詞呢?
我能、我適合、我擅長和我喜歡的事情分別是什么?
和怎樣的人相處我會感覺愉快,和怎樣的人相處我感覺不舒服?
……
當我開始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我逐漸成為了自己的觀察者,對自己的很多行為變得有所覺察,就像我們中國人說的“觀自在”,我從自己身上跳脫出來,站在外部一個更遠的地方反觀自己,像觀察別人一樣觀察自己。我觀察現在的自己,回憶過去的種種經歷,甚至觀察童年時期的夢想和愿望。我發現這樣反而更能看得清楚自己。如果我們不跳脫出自己的框架,就容易迷失在自己的“認識叢林”中,我們有很多成語、詩歌都表達了這個意思,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只有將自己拉到更遠的地方,脫離此時此地的自己,我們才更容易將自己看清楚。
當我這么做的時候,我了解到許多自己未曾真正認識到的信息:我能、我適合、我擅長和我喜歡的事情都跟表達和溝通有關的,比如從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記日記,一直當班長和宣傳委員,大學畢業后做廣告文案,寫博客,寫書等;在寫作、閱讀、與別人交談等事情上我充滿熱情和耐心,而在超市購物、修理家電、安裝電腦系統等事情上我常感到厭煩,缺乏耐心,因為前者是我喜歡且擅長的事情,后者是我不喜歡又不擅長的事情。
我開始對自己做更深入的工作,觀察自己一切的東西:我是怎么說話的?我是怎么思考的?我跟其他人互動溝通又是怎樣的?我的情緒是怎樣變化?我發現這樣做很有意思,仿佛自己是自己的實驗品,或者說在和自己玩游戲,學會像觀察別人那樣觀察自己,經常會讓我有:“哦,原來我是這樣的啊”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做自己的觀察家是一個很好的正確認識自己的方法,尤其是從過去個人成功和失敗的事件中,更能認識自己。這里要強調一點的是:遭遇失敗的痛苦是一個人認識自己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
我有個朋友,頭腦靈活,才華橫溢,在大型廣告公司里從文案助理做到策劃總監,但是他總想著自己開公司。后來就辭職和朋友一起開了一家小廣告公司,由于不懂經營管理,缺乏客戶資源和技術團體,一年不到公司就倒閉了,他還欠了不少錢。于是他回到廣告公司當策劃總監,干得跟以前一樣出色,不久他跳槽到一家薪資待遇更好的公司做策劃總監,用賺的錢還之前創業時欠下的債。這樣過了一兩年,他又和一個朋友合伙開公司,對方給他投資,半年之后公司經營不善又倒閉了,所幸的是創業資金基本是對方出的,他投入的資金比較少,虧損得不多。這兩次創業失敗不僅讓他的金錢蒙受損失,還讓他在精神上痛苦萬分,信心大受打擊,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但是如果按照NLP(神經語言程式學,重點研究一個人的頭腦如何運作,研究人的語言,情緒,身體和體驗之間關系與規律)的說法:人生沒有失敗,只有反饋。那么,這兩次創業失敗給他的反饋讓他收獲很多。他認識到自己雖然有創意才華,能夠寫出優秀的策劃案,口才不俗,能夠打動和說服客戶,也能夠帶領一個小的團隊,但是自己在公司的經營管理方面能力不足,缺乏把控全局的才能,對財務管理方面既不精通也不感興趣,喜動多變的性格也無法做到安心發展一個小公司。如果他想創業成功,需要與人一起合作,這個人是能夠在各方面與他互補的人,比他更沉穩,更懂得全局思考,但是之前他的兩個合伙人都不是這樣的人。
認識到這些,對他后來的工作和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說:感覺之前一直走在黑暗中,現在忽然看到有一盞燈照在路上,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適合什么,以及怎樣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我想這就是遭遇失敗的痛苦給人的積極意義:讓你從經驗中你學到更多的東西,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做自己的觀察家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需要對自己有不少耐心,自我觀察會讓人去反省、審視自己,對自己的過去和現在進行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會看到更多的自己,甚至會發現一個全新未知的自己,了解到你想要什么,什么是最適合你的,什么是你一直在尋找的,什么是你需要適應和改變的。
二、運用一些心理測評工具來認識自己。
一個好的心理測評,應該是以科學的心理學理論為依據,通過標準化的手段來了解個體性格,然后做一些預測。心理學有不少流派,每個流派的理論基礎不同,不同的測評工具由于采用的理論依據不同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如《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簡稱16PF,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研究所教授卡特爾所編,在當今眾多人格測試中,它的使用頻率是最高之一),就是建立在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之上的。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該測評工具由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編制,主要用于確定被測試者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傾向,進而用于指導被測試者選擇適合自身職業興趣的專業發展方向和職業發展方向)是建立在霍蘭德的人職匹配理論之上的。MBTI測試是比較流行的職業人格評估工具,理論的基礎則是榮格關于心理類型的劃分,后經一對母女Katharine Cook Briggs 與Isabel Briggs Myers 研究并加以發展。
這些心理測驗的題量幾十題,或者上百題是很常見的,一兩百道題目也屬正常,有的甚至更多達四五百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簡稱MMPI,原來有五百多題,后來修訂為399題)。做這些心理測試最大的好處則是提供一個快速認識自己的途徑,不過因為這些測試題量的緣故,也因為現代人越來越缺乏耐心了,連做心理測評都嫌太浪費時間,再加上國外的專業測試,有版權的原因,不太好找到真正的原版,所以真正能去做這些心理測評的人以及這些測評工具在中國的實際應用都并不多。現在有的職業測試甚至只要花你幾分鐘的時間,如天際網有個在線的職業測試“我測”(
http://t.cn/8kqVPbp),測試的題量不多,測試過程快捷方便,對于認識自己也有一定的幫助。
同一個測評工具不一定適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心理測評時,要選擇適合自己文化背景的常模,比如你是中國人就選擇中國人的常模(常模是心理測評用于比較和解釋測驗結果時的參照分數標準。測驗分數必須與某種標準比較,才能顯示出它所代表的意義)。還有做心理測試時一定要誠實,否則,測試的結果將沒有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