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劍林
魯公此碑帖書于廣德二年 (764年) , 為行楷行草兼有的體裁書稿, 其行楷與行草之規范, 是師法魏之鐘太傅、晉之王右軍, 以致筆法飛舞, 章法靈動, 而機理不變。其筆姿面貌則以魯公自創的顏體筆法為主。字的大小順勢而為, 隨意而書。然而開合聚散, 顧盼有情。此帖歷代稱為至寶, 何紹基評其不在《蘭亭》之下, 米芾也評其為顏書第一, 這些都不是狂言輕斷。
《爭座位稿》為魯公手稿, 通篇不計工拙, 信手揮筆, 縱橫跌宕, 筆墨淋漓, 可謂巧妙自然, 不經意之佳構, 全帖一氣呵成, 處處不失魏晉法則準繩, 字字運用魯公特有筆調, 在用筆上看起來走筆輕快, 又是草創初稿, 但仍不減顏楷神韻, 既端莊又流利。字里行間, 更顯出魯公的忠烈剛正, 一如其人, 浩然之氣, 形諸翰墨。
從歷史上看, 《與郭仆射書》即《爭座位稿》是顏真卿在代宗廣德二年寫給仆射郭英乂的書信手稿, 信中講到的魚朝恩是宦官, 此人大權在握, 驕橫跋扈, 朝野側目。而郭為討好魚, 在兩次集會上指揮百官就座而任意抬高魚的座次, 為此顏真卿對他進行了嚴正告誡, 甚至斥責了他的行為。
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魚的氣焰, 故現在依照內容看, 通篇之氣勢, 精力充沛, 勁健豁達, 許多章節寫得激烈豪宕, 姿態飛揚, 如“至如節度軍將……”與“列位自有次敘, 但以……”一段, 這里也可以看出魯公那耿直剛毅而又不失樸實的性格特點。
在書寫神采上, 和他寫正楷一樣, 入木三分, 力透紙背, 因正義在胸, 神氣充沛, 像熔鐵鑄鼎, 雖體裁為行書, 與其楷書一樣同樣有莊嚴風致, 肅穆姿態。此稿比《祭侄稿》晚六年, 比之《祭侄稿》更具渾脫氣象, 壯士風采。宋以后各書家莫不視之為神物, 尊之為奇跡, 歷代重之寶之師之。
在書法發展史上, 唐代是晉代以后的又一座高峰, 而其代表人物是顏真卿。隋朝發端于北朝而一統天下, 雖只存在短短的三十七年, 然其書法上承南北朝, 下啟唐代, 書風巧整兼備, 不離規矩, 有南朝書風之疏放妍妙與北朝書法的方整遒勁。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 倡導書學, 并竭力推崇王羲之, 故初唐受其影響書風沒有出現大的改觀與革新。唐代書法真正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張旭、懷素與顏真卿, 他們是新書風的代表。
張旭與懷素在草書上開一代新面目, 而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以后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他深諳張旭筆法, 用篆書筆意書寫楷書, 筆力彌滿, 端莊雄渾, 氣勢森嚴, 我們從上述《勤禮碑》可見一斑;行書遒勁郁勃, 闊達自在, 書風區別于“二王”與初唐諸家, 他把唐代這樣一個幾乎將要失落雄渾之美而盲目追逐晉風的特殊時代的書法改寫成新的篇章。他的成功在歷史上是舉足輕重的, 尤其是他的《爭座位稿》。
從行書的縱向看, 唐代優秀的代表作之一如李北海之《云麾碑》, 含有北碑筆法, 簡言之就是用晉王筆法浸入了北碑的行筆方法, 方挺端健, 爽利尤如氣度非凡的俠士, 然魯公《爭座位稿》較之《云麾碑》, 由于顏書特殊的結體與運筆方法, 加上運用了篆籀之法, 故格外顯得遒勁豪宕, 高雅脫俗。從這個意義上講, 《爭座位稿》為顏書第一不為過。
文章節選自《顏真卿與顏真卿書法之正大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