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貴州畢節書法家雷俊芝兩件作品入展,分別是草書、隸書。雷俊芝出生于1965年,去年他入國展時,已經54歲了。
雷俊芝書法
其實早在此前,他已經在第二、三、五屆中國西部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藝術展 ,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上入展,而且他也已經是畢節市書協主席。
雷俊芝書法
雷俊芝是如何學習書法的?又是如何準備國展作品的,我們可以通過他的《創作手記》來了解一下:
創作手記
文:雷俊芝
臨摹乃學習書法之不二法門,人們談論也最多。現因時代進步,生活節奏加快,浮躁之風大盛,文化更有“快餐文化”之說也。學書者,多有為走捷徑而舍去摹寫環節,追求速成,渴望短期成功也。
雷俊芝書法
可否速成且不論之,學書必須重視臨摹碑帖,要坐得冷板凳,耐得寂寞,方可望有成,此為共識。吾因資質愚鈍,學書未能巧取,所走乃苦學之路也,以臨摹之法貫穿學書過程。
尤其初期,每獲碑帖,常臨摹交替百遍而微的進步。“臨摹”乃歷代書家之經驗總結,有效之法也。
雷俊芝書法
如今,余摹寫少些,其因之一為忙加懶,細致工作不能靜心而為之,奈何?之二是更多帶著分析與理解去臨寫,有加工改造之念,自名曰“寫意”也,或許是有點基礎后便欲偷懶之故。
余覺得臨摹之法也應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書法名家高手所用所論者一般指中高級階段之臨摹。
雷俊芝書法
積極認真寫作品投稿參加各種正規書法展覽活動,是對自己臨摹創作能力之檢驗,非常有必要。有學書者或者老師反對投稿,認為投稿乃急功近利、沽名釣譽之舉,對深入學書會有負面影響。
余不以為然,書法是需要走出書齋,與外界交流,忌諱閉門造車和自我陶醉之藝術。古代書家之雅集,意義在于此也。
雷俊芝書法
況且,一般活動所請評委老師皆某一地區且具備一定藝術水平和修養者,對投稿作品之優劣基本能做出正確判斷。若結果有誤差實屬正常,落選者應多予理解,多找自身之原因為當。應于不斷創作投稿、不斷入展、不斷落選之中,激勵自己、調整自己、不斷獲得進步。
當今書家,極少有作品不走上展廳而獲得成功者。有學書者質疑今天之展覽活動,曰:如王羲之、顏真卿、王鐸等人,沒有投稿參加過展覽,也沒有加入各級書法家協會,但他們成了大師,是后人學習之對象,為何?余曰:“時代不同也”。
雷俊芝書法
學書法須多讀書以豐富其知識文化結構,才能更好去理解書法藝術,因為書法并非單純意義上之寫字。只有知識,才能夠對書法藝術水平營造出最大的提升空間。
雷俊芝
沙孟海先生曾說:“書法一道,青年時代是比才氣,中年時代比功力,至老全是學問的較量了。”若干年前,看周俊杰先生對書法愛好者說有一句話:“青年靠才氣,中年靠功力,老年憑學識”。
兩位先生所言意義相同:即是書法藝術最終歸于學識、寫書法最終就是寫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