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平和遒勁。秀美天成。可謂清水芙蓉,天生麗質。自唐太宗起,集王羲之真跡,然后集字石刻之風盛行。而公認的集大成之碑刻只有三種,一是《集王圣教序》;一是《唐興福寺碑》;一個就是著名的《集王羲之書金剛經》。全稱《新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是在大和元年(827年)由唐文宗李昂敕令集五義之書,將此經鐫刻上石,大和六年(832年)完成,立于陜西西安興唐寺。前冠楊承和序,后列柳公權等人贊語。以明南子興藏拓本最佳。現藏故宮博物院。
該碑石久佚,拓本傳世很少。此本以該宋拓本的王字為基礎,參考《集王羲之書圣教序》《興福寺斷碑》《蘭亭序》等帖,再按照通行本即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重新編排成帖,同時另名為《集王羲之行書金剛經》。
經過仔細臨摹。發現此碑帖,比《圣教序》更大的優勢。在于《圣教序》里。一些經過歷代多次拓印。字口已經難以分辨。看不清筆畫走勢。而此碑則能完整清晰的反映,筆畫紋路。
比如'世“字《圣教序》里已經沒有了牽絲連線,而《金剛經》的則能清晰看到橫筆畫走勢的連線。
圣教序
金剛經
再比如”等“字。《圣教序》里最長的斜橫畫中間只是一團墨跡。而《金剛經》斜橫畫。卻發現。原來這塊不是一團墨,而是一個筆勢斜線的彎曲寫法。諸如此類枚不勝舉.
圣教序
金剛經
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認真臨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