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凡·高 《約瑟夫·魯林肖像》 墨水素描 J·保羅·蓋蒂博物館藏
墨水,當作為繪畫媒材使用時,會因工具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技巧。蘸水筆最常見,但蘸水棒、油畫筆或傳統的鋼筆繪制墨水畫效果也很好。
這些工具可以畫出極其精美的細節,也可以以側涂、水洗、畫線等方式嘗試自發的、不期而遇的實驗性效果。
▲ 蘸水筆和葦桿筆是最常見的墨水畫工具
鋼筆、蘸水筆和葦桿筆的線條都十分纖細而穩定。其他的繪畫媒材可以先畫一條臨時的線或陰影,稍后再擦去或用更重更肯定的線條覆蓋,但墨水畫不可以。
簡言之,墨水畫的用筆必須胸有成竹,而胸有成竹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熟悉和理解工具的可能性。
▲ 可更換筆尖的蘸水筆,專為藝術素描設計。
蘸水筆線條較細,這就需要更密的排線。單獨孤立的線條往往顯得過于虛弱。因此,創作時藝術家必須利用排線和堆疊線條組織畫面,或是追求筆跡本身的效果:花式、渦卷式等。
這樣可以表現出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如同明暗法中對物體的刻畫一樣,他們將自己也投入到線條形狀的表達之中。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它們豐富強化了繪畫技巧,以避免畫面停留在粗糙簡陋的狀態。
▲ 有各種各樣的藝用鋼制筆尖,它們的筆觸也各不相同。
墨水是一種傳統的繪畫媒材,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 年的東方。在西方,古羅馬曾使用過墨汁,從那時起墨水開始成為人們書寫和繪畫的媒材。今天,我們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墨水。
▲ 多種顏色與明度的墨水從上至下:墨汁、深褐色墨、黑鋼筆水、藍鋼筆水、顏料墨水、合成染料墨水、植物染料墨水。
墨汁是黑色墨水中最古老的一種。墨汁源于中國,由炭、煤、油、膠混合而成。可溶于水,也可濃縮。中國墨汁被制成堅硬的石條,通過加水研磨稀釋為墨。
盡管墨汁可指代所有的黑色墨水,但傳統的黑墨水大多是復雜化合物。大多數藝術家都用炭膠混合制成的干后不溶于水的液態墨。
▲ 墨可以制成墨條,放在由特殊石頭制成的硯臺中加水研磨,成為墨汁。
在這幅作品中,有色墨水和黑墨水一樣(或十分相像),只不過用的是顏料而不是黑墨水。通過顏色的堆疊讓色彩的濃度變得不平均,透明度也不一致。色彩無法被擦除,但也不是永固的,長時間的光照會使它們褪色。
▲ 墨水存于墨水瓶中,可以用排筆蘸著畫畫。
現代的書寫墨水是為自來水筆設計的,20 世紀初的人們為了尋找一種速干而不依賴紙的吸水性的筆而發明了它。書寫墨水由色素(黑)和植物顏料(透明)混合而成,顏色眾多。
▲墨汁溶于水,干后不可擦除,也不溶于水。
金屬頭蘸水筆直到18 世紀才出現。在此之前,藝術家們都是用鵝毛筆作為繪畫工具。經典的金屬蘸水筆都是放入塑料或木質的筆架中單獨銷售的。可用的樣式有很多:平頭、尖頭、圓頭,以及一些特殊的書寫用筆尖。
▲蘸水筆素描有大量的筆觸、細節和細線,令表現對象栩栩如生,就像這幅加百列·馬特姆的作品。
蘸水筆的種類很多,最適合畫素描的是直尖和橢圓尖,窩尖、平尖和切割處理的筆尖則適用于書法作品。蘸水筆線條的粗細變化極小,使勁按壓會使筆尖分叉,從而畫出較粗的線條。
這種微小的變化足夠在畫面中表現強調和變化。當然,蘸水筆在作畫過程中需要頻繁地蘸墨,也需要控制蘸墨量。
▲ 蘸水筆的三種排線。請注意三幅畫中線條密度的變化。
蘸水筆排線是指使用蘸水筆畫出互相平行的線條以表現亮面和陰影。而交叉排線則是通過不同方向的平行線條交叉重疊來表現陰影區域。蘸水筆可以表現豐富的細節和細密的圖像,畫面是否好看、規整,取決于線條組織的熟練程度。
筆尖削斜的葦桿筆是非常棒的墨水素描工具。最考究的葦桿筆會在筆尖中放入金屬舌片,以利于墨水回填。
▲ 葦桿筆看上去十分粗劣,但如果使用得當,也可以達到優雅生動的效果。
葦桿筆線條的粗細取決于用筆尖的哪一面接觸紙面。當像握鋼筆一樣握葦桿筆時,線條粗而連續,變化取決于下筆的力度。
如果用側面的話,線條會細得多,但不穩定;抖動會使筆尖更多地接觸紙面,從而使線條變粗。葦桿筆可填入的墨要比蘸水筆少得多,需要經常蘸墨。
▲葦桿筆的粗細略有不同,但大多強弱的變化取決于筆尖蘸取的墨量。
墨水逐漸用盡后,筆觸會變淡,利用這一點,可以自由地變換線條的粗細。雖然當墨水用盡后線條會中斷,留下一條穩定的漸淺的過渡線,但藝術家可以利用這一點營造一些特定的效果。
▲ 必須迅速而簡潔地下筆,重點是迅速而不是精確。
可以將筆中的墨水在另一張紙上用盡,直到產生預想中的效果為止。這些因素使葦桿筆成為當今最萬金油式的墨水素描工具。這是一種符合當代美學的技巧。
▲這幅畫用蘸有深褐色墨的葦桿筆繪制而成,通過稀釋,可以畫出豐富的效果。畫旁的兩塊方塊清晰地展現了這幅畫的明暗關系。
本文摘自《中國中小學美術》2018年第9期
戴維·桑米格爾 (西班牙)/ 著
鄒萍/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