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清朝是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建立都滅亡走過了二百七十五年的歷史,總共進行了一百一十二次科舉考試,中狀元人數為卻為114人,而他卻是這114人中的一位,他具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他是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郎,卻因為生活貧困,不得已以賣字為生,看到這,想必很多朋友已經猜測到他是誰了吧,對,他就是劉春霖,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已經遠遠超越了他狀元的身份,他的書名重于其他成就,尤其是他的小楷,堪稱精品,猶如印刷體一般。
劉春霖也是一位飽學之士,否則也不中狀元的,文學修為也相當的深厚,在文學上、金石學上頗有研究,并且也頗有心得,只不過時運不佳,身逢朝代的更替, 雖有狀元之才,但是也是難展抱負,最終還落得個賣字為生,正是他的這段經歷,才在書法史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擅長書法諸體,尤其擅長楷書和小楷,也是由于他的這一段經歷讓他的更多書法作品才得以傳世,為豐富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劉春霖在書法上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他身處這種館閣體的背景下,卻沒有受到館閣體的束縛,反而掙脫了這種束縛,他的書法尤其是小楷,極有魏晉風韻,這在整個清朝歷史上是很少見到的,應該屬于一種創新精神,他的小楷還始終透著一種典型的文人氣象,這和他從小的受教育背景是分不開的,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受到的教育應該是一種自我約束性質的,沒有自己的刻苦努力,就沒有未來,這一點對于劉春霖來說是最現實,也是最直接的。
劉春霖小楷在用筆上甚為精彩,對唐人寫經體尤其熟悉,研究較深,深得筆法之妙,并能夠靈巧的應用在自己的書寫上,點畫精準到位,線條變化豐富,這一點已經打破了館閣體的限制,我們知道傳統的館閣體線條是非常之均衡的,五黑發亮,靈動不足,他的小楷在結體上也是非常之嚴謹的,用筆過程獨到,運筆上也能夠充分體現墨色的變化,幾乎每一個筆畫都做到了重筆入紙,漸行漸淡,收筆上也是做到了重收,點畫之間前呼后應,顧盼生姿,一氣呵成。
劉春霖雖然不是什么開宗立派的標志性大家,但是他的書法在當時來說絕對是一種突破,更是一種創新,你說呢?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