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四十五幅經典書法名帖賞析

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筆者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長壽。清朝時期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合字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字更是別有一番趣味。

——題記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進京,10月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政府開始統治中國。

對于滿清的統治者來說,一方面必須壓制各種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須盡快融會吸收漢族傳統文化,從而實現長久的統治。為此,清政府采取了兩項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興文字獄,以鉗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動地對傳統中國文化進行整理。而陷入異族統治下的知識分子,開始倡導通經致用,樸學逐漸興起。在樸學學風中成長的金石、考據學,讓人們重新發現了秦漢、北朝書法的藝術價值,從而形成清代書法發展的新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說,清代是我國書法史上的轉型和總結時期。

清代前期,國勢初平,百廢待興,尚無力過多關心書法,因此這時期基本上延續的是晚明書風,大體可以看作三線發展:一是晚明行草書風的新發展,二是傳統書風,三是篆隸初興。

中國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場 艱難的蛻變,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 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

清代歷二百六十余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治階級采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順治喜臨黃庭,遺教二經;康熙推崇董其昌書,書風一時盡崇董書,這一時期,惟傅山和王鐸能獨標風格,另辟蹊徑;乾隆時,尤重趙孟頫行楷書,空前宏偉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內府收藏的大量書跡珍品著錄于《石渠寶笈》中,帖學至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出現一批取法帖學的大家,如乾隆、嘉慶年間的劉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書、貞石、碑版大量出土,興起了金石學。嘉慶、道光時期,帖學已入窮途,當時的集大成者有劉墉,鄧石如開創了碑學之宗,阮元和包世臣總結了書壇創作的經驗和理論。咸豐后至清末,碑學尤為昌盛。前后有康有為、伊秉綬、吳讓之、何紹基、楊沂孫、張裕釗、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新,至此碑學書派迅速發展,影響所及直至當代。縱觀清代260余年,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并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書法的中興時期。

清中期,乾隆、嘉慶前后,董、趙的影響漸弱,文人們向古代傳統的追尋逐步深入,這使得篆隸書法的復興步伐加快了,對晉唐宋元明傳統的學習范圍也大大擴展,由此成為兩股基本的力量。

清晚期,嘉慶、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興碑學,從理論上鼓吹秦漢北碑傳統在書法史和書法美學系統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時顯學。但深入實踐的許多書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長,自覺不自覺地尋求融合之道,使兩大傳統都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的書法作品。

何紹基(1799年—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

道光十六年進士。咸豐初簡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試。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

何紹基通經史,精通金石碑版。據《大戴記》考證《禮經》。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著有《惜道味齋經說》《東洲草堂詩·文鈔》《說文段注駁正》等。

何紹基的書法成就很高。各體書熔鑄古人,自成一家。草書尤為擅長。何紹基的楷書取顏字結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何紹基的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于一爐,駿發雄強,獨具面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并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于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何紹基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濟南大明湖歷下亭楹聯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即為他所書。歷下亭東壁仍存其《重修歷下亭記》石刻。

主要書法作品有:《行書題畫梅》《行書自書詩》《隸書七言聯》《楷書八言聯》《行書七言聯》《楷書題跋李邕代表作品李思訓碑》《行書跋墨皇本圣教序》《行楷臨蘭亭序》《楷書重修歷下亭記》《隸書長卷》《草書金陵雜述四十絕句》《行書黃庭堅題伯時畫揩癢虎》《識跋舊拓監本定武禊帖》《行書節錄宗炳畫山水序扇面》《行書論書扇》《楷書陶淵明詩扇面》《行書詩稿橫披》《行書手札》《行書手札字子貞道州人道光丙甲翰林有東洲草堂集》《行書一無舍短七言聯》《行書小海層樓七言聯》《篆書論書軸》《隸書以俟知奧四字橫幅》《節錄韓愈進學解語橫披》《隸書大字卷》《楷書格言卷》《楷書杜甫詩三首橫披》《楷書赤壁賦四屏》《小楷黃庭內景玉經》《楷書臨魯峻碑》《節錄庾信鏡賦四條屏》《隸書蘊真賞心五言聯》《篆書稻涼柳老五言聯》《楷書張受之傳略》《行書蘇軾東皋子傳》《行書七言聯》《行書蘇軾文》《隸書種蕉亭》《四體書屏》《隸書臨華山廟碑》《楷書讀書延年橫幅》《行楷僵梅臥柳之廬》等。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題畫梅》賞析

何紹基書《行書題畫梅》軸,清,紙本灑金箋,行書,縱166.5厘米,橫41.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余之作梅聊自吟嘯,豈在悅人心目。適朋遠求作,寫一枝以贈之。今置之禹功卷后,何堪依附古人。且云欲道其出處而圭翁已自敘之,何庸復贅。 芷谷世伯大人屬。侄何紹基。

何紹基是一位具有深厚博大的書學修養及碑學、帖學融和無間的精湛書藝的書法家。其行書師法顏真卿,并以篆法行之,“運肘斂指”,筆畫婉通回轉,剛柔相濟,同時兼融北碑的書法特點,故具有獨特的面目。此作是何紹基行書的代表作,行筆柔和,點劃精致,筆畫粗細相間,具有鮮明的個性風格。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自書詩》賞析

何紹基書《行書自書詩》扇頁,清,紙本,縱16.5厘米,橫48.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扇頁上行書“風定云收雨晴,月光如水十分清。流螢帶潤渾無力,鳴柝綿宵正有聲。獨坐不知零露重,閑愁時共夜涼生。”自識:“録舊作以為武臣同年兄正之。道州何紹基。”鈐“何紹基印”、“子貞”、“道州何氏”等印。

此件扇頁書法以篆隸為底蘊,用筆方中見圓,精力內含,遒勁舒和,意態超然,可謂拙中見巧,飄逸脫俗。因何紹基博覽群書,文化底蘊深厚,所以在他的書法中融入了更多的文人氣質與學養。這幅扇面與其說是一位大書法家的作品,不如說是一位大學者的書法,顯得文氣十足。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隸書七言聯》賞析

何紹基書《隸書七言聯》聯,清,紙本,隸書,縱128厘米,橫31.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賞留瓊島看華宴,道左青箱授研銘。鳳池學兄屬。何紹基。鈐“何紹基印”朱文印、“子貞”白文印。鑒藏印鈐“藥農平生真賞”朱文印。何紹基書法初學北魏張玄墓志,后師顏真卿,又上溯周秦古篆牘、兩漢及南北朝碑版,晚年喜摹寫唐代歐陽詢。其真、行書面目獨特,篆、隸二體渾厚古拙,意趣高古。此隸書聯吸收了篆書用筆,體勢沉著而飄逸,表現出何氏書法特有的筆墨趣味。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楷書八言聯》賞析

何紹基書《楷書八言聯》聯,清,紙本,楷書,縱191.4厘米,橫42.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古硯華箋分桂上露,清言妙理來松下風。韞齋大公祖大人正。弟何紹基。款署 :“韞齋大公祖大人正。弟何紹基。”鈐“何紹基印”朱文印、“子貞”白文印。何紹基書法初學北魏張玄墓志,后師法顏真卿,并追溯篆、隸書淵源,特別研習《張遷碑》,晚年喜摹歐陽詢,融入沉著雄健之韻味。此作雖為楷書,但結體寬綽,稍作斜折,筆致飄逸自由,不拘成法,具有個性風范。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七言聯》賞析

何紹基書《行書七言聯》聯,清,金箋本,行書,縱165.7厘米,橫40.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一竹一蘭清可坐,萬山萬水極其游。竹朋前輩世大人正。世侍何紹基集字。此聯是何紹基贈與李佐賢的。李佐賢(1807—1876年),字仲敏,號竹朋,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后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總纂、福建汀州知府等職。何紹基曾與李佐賢同朝為官,中第時間又晚于李佐賢一年,故尊為前輩。此作在顏字的格局中注重線條的凝澀和拙樸,用筆以圓筆為主,間以方、側,以求巧變,同時兼融北碑書法樸拙的特點,筆畫婉通回轉,剛柔相濟,個性鮮明。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題跋李邕代表作品李思訓碑》賞析

清代何紹基楷書《題跋李邕代表作品李思訓碑》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跋墨皇本圣教序》賞析

何紹基行書作品《行書跋墨皇本圣教序》,晚清何子貞題跋字跡欣賞。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楷臨蘭亭序》賞析

何紹基書法賞析臨《行楷臨蘭亭序》

此帖書風自然和諧,點畫形質好;結體雖不屬于工整清秀一路,但每個字的線點變化很到位,技法高度成熟的表現,隱含顏跡。字體大小勻稱,結體不以參差嘩眾取勢;變化在字體'內部外拓’,又達到章法的動靜和諧,有《張遷碑》的天真之趣。就結體和章法的自然和諧來說、與王羲之的蘭亭暗合。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楷書重修歷下亭記》賞析

何紹基楷書《楷書重修歷下亭記》重修厯下亭記 , 陳景亮撰; 何紹基書。清咸豐9年(1859)5月,原刻墨紙尺寸: 49 x 123厘米。正書, 清末拓本,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隸書長卷》賞析

清代何紹基隸書書法長卷欣賞《隸書長卷》,橫309.5cm 縱25.1cm,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草書金陵雜述四十絕句》賞析

何紹基行草書《草書金陵雜述四十絕句》,紙本,28.3×358cm,湖南省博物館藏。

這卷《金陵雜述四十絕句》作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時年六十六歲,正是何氏書法藝術的高峰時期。這些詩文體現了其豐富的學識。詩稿寫得極為隨意,無絲毫做作之習,這正是其行草書的真正風貌,真可謂獨樹一幟的書法體勢,無怪乎能在晚清書壇上冠絕一時。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黃庭堅題伯時畫揩癢虎》賞析

何紹基行書《行書黃庭堅題伯時畫揩癢虎》,124×31.5cm,湖南省博物館藏。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識跋舊拓監本定武禊帖》賞析

清代何紹基書法識跋《識跋舊拓監本定武禊帖》,何子貞題宋拓定武本蘭亭序圖片1張。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節錄宗炳畫山水序扇面》賞析

何紹基行書《行書節錄宗炳畫山水序扇面》,上海博物館藏。釋文:圣人含道應(暎)物,賢者澄懷味象。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瑰、許由、孤竹之流,必有空桶(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賢(仁)者樂。不亦幾乎? 余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愧不能凝氣怡身,傷砧石門之流,于是畫像布色,構茲雲嶺。夫理絕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載之下。星伯先生誨書。年家子何紹基。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論書扇》賞析

何紹基行書《行書論書扇》紙本18×51.5cm。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楷書陶淵明詩扇面》賞析

何紹基楷書《楷書陶淵明詩扇面》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太史詩翰冊》賞析

何紹基《太史詩翰冊》(部分) 上海劉海栗美術館藏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詩稿橫披》賞析

何紹基《行書詩稿橫披》紙本行書 22.5×110.5cm 同治三年(1864) 湖南省博物館藏。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手札》賞析

何紹基《行書手札》紙本行書 13.5×23.2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漱六大兄大人閣下,一別多年,不料殫洽雅才,翩然作郡,而恢恢余地,不負所學,尤堪佩慰也。書來拳念懇至,并惠銷寒之具,適當盛暑之時,化炭為冰,尤紉雅愛,敬謝敬謝!弟既甘閑散,本可聽其所如,無如時事未清,江湖何處著閑軀,無地覓安心法也。春明小住,朋舊往還,詩酒清狂,正業久縱荒落,如□游非遠,當回快晤耳。漫頌臺祺不具。 弟基頓首,五弟另復,閏五廿九。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手札字子貞道州人道光丙甲翰林有東洲草堂集》賞析

何紹基《行書手札字子貞道州人道光丙甲翰林有東洲草堂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一無舍短七言聯》賞析

何紹基《行書一無舍短七言聯》 159.7×22.2cm×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一無所有無不有,舍短取長短化長。蝯。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小海層樓七言聯》賞析

何紹基《行書小海層樓七言聯》紙本行書 98.8×18 cm×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的聯文:「小海銀魚吹白浪,層樓珠酒出紅霞」,充滿了愜意之趣。何紹基的行書,用中鋒筆,微有顫動之勢;字常不為繩墨所拘,有著從容閑適的感覺,并時有欹斜之態,本幅正為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篆書論書軸》賞析

何紹基《篆書論書軸》 103.3x62.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軸錄書評一則,款署“竹朋世仁兄前輩正篆 紹基”,鈐“何紹基印[朱文]”,“子貞[白文]”印。篆書非何氏所長,但到晚年喜作篆,故傳世作品不多。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隸書以俟知奧四字橫幅》賞析

何紹基《隸書以俟知奧四字橫幅》 紙本 40.5X114.4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縱四0.五公分,橫一一四.四公分,僅橫書「以俟知奧」四字,屬大字書幅。這四字體勢渾厚,頗不同于向見其行書的閑適韻味,筆劃雖圓潤但筆筆有力,足見其隸書的根底之深厚。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節錄韓愈進學解語橫披》賞析

何紹基《節錄韓愈進學解語橫披》紙本隸書?67×131.5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沉浸濃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窺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昌黎進學解語。蝯叟。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隸書大字卷》賞析

清 何紹基 《隸書大字卷》 紙本。縱31公分 橫519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何紹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湖南道縣人。道光十六年考中進士以后,曾經出任官職,擔任翰林院編修。后來選擇教書工作,在山東、湖南、浙江等地講學,對文字學、金石學研究深入,是有多方面成就的書法家。

何紹基寫字,用回腕執筆法,寫來和一般人同樣順暢。此幅雖然臨寫三國魏〈公卿上尊號奏〉,卻沒有忠于原碑的筆法,他把漢隸和顏真卿楷書的質素引進來,使原來方峻的氣息變為渾厚,可說是何紹基自己的風格。這種融合變化出來的風格,雖然自成一家,卻不適合初學書法的人臨寫。因為何紹基這種風格是通過長久臨池功夫,奠基在熟練的楷書和隸書筆法之上。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楷書格言卷》賞析

何紹基《楷書格言卷》 45.6×345.6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觀操守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慎言動于妻子仆隸之間,檢身心于食息起居之際,這工夫便密了。處天下事,前面常長出一分,此之謂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謂裕。如事,則事無不濟,而心有余樂。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更有長進。

世間好的分數休占多了,我這里消受幾何,其余分數任世間人占去。和氣平心發出來,如春風拂弱柳,細雨潤新苗,何等舒泰,何等感通。疾風迅雷,暴雨酷霜,傷損何多。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蓄疑者亂真,知過思者迷正應。覓物者苦求之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它日無事于覓也,乃得之。非物有趨避,目眩于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從容,而失之急遽。 何紹基書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楷書杜甫詩三首橫披》賞析

何紹基《楷書杜甫詩三首橫披》釋文:略。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楷書赤壁賦四屏》賞析

何紹基《楷書赤壁賦四屏》之一

何紹基《楷書赤壁賦四屏》之二

何紹基《楷書赤壁賦四屏》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小楷黃庭內景玉經》賞析

何紹基 小楷《小楷黃庭內景玉經》冊 紙本 25×13.5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略。書史談到何紹基的楷書,必然提及他的小楷《黃庭內景玉經》。這本小楷冊可謂其精心之作,寫得極為遒美。結體中有較濃的顏書味,每一個字、每一筆劃都能做到一絲不茍,從而可見其“書法無一筆不從橫平豎直中來”。該冊署年款為“癸卯”,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時年四十五歲,正值年富力強,精力旺盛,故而能寫出如此精妙的小楷。同時代的楊翰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在這本《黃庭內景玉經冊》上跋文評道:“何貞老書,專從顏清臣問津,數十年功力,溯源篆隸,入神化境,此冊書《黃庭》,圓勁清渾,仍從瑯琊上掩山陰,數千年書法于斯一振。如此小字,人間不能有第二本。”楊翰的這段跋語十分精確地道出了此冊書的藝術水平及其在書壇上的歷史地位。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臨魯峻碑》賞析

何紹基楷書《楷書臨魯峻碑》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 《隸書七言聯》賞析

何紹基 《隸書七言聯》 紙本 163.8×45.5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交游倦后存真率 詩賦年來近老蒼。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節錄庾信鏡賦四條屏》賞析

何紹基《節錄庾信鏡賦四條屏》紙本篆書 114×27cm×4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鏡臺銀帶,本出魏宮。能橫卻月,巧掛回風。龍垂匣外,鳳倚花中。爾乃照膽照心,難逢難值。五色蟠云,千年古字。丁卯谷雨日雨,蝯叟。

篆書四條屏:“鏡臺銀帶,本出魏宮。能橫卻月,巧掛回風。龍垂匣外,鳳倚花中。爾乃照膽照心,難逢難值。五色蟠云,千年古字。丁卯谷雨日雨,蝯叟。”該書作于同治丁卯年(1867年),當時何紹基已是年近七十高齡,其嚴謹的書風無不令人欽佩。該書屏是在吸取前人書藝養分的基礎上,將行書的氣、隸書的勢有機地揉入。筆道上,方筆園筆、粗筆細筆渾然一體,所呈現出獨具一格的篆書風姿,是眾所不及的。而在凡能體現其風格的楷書、行書、草書及隸書作品中,均參有篆意,形成各種書體都呈現出古拙樸茂之趣,這也是他書法最具特色的一環。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隸書蘊真賞心五言聯》賞析

何紹基《隸書蘊真賞心五言聯》紙本隸書 120×24cm×2 朵云軒藏。釋文;蘊真愜所遇 賞心如有馀。

何紹基隸書源自《張遷碑》,用功尤勤,浸淫所致,風貌自成。此隸書聯,寓流動于平正,藏精巧于古雅,舉重若輕,游刃有余,落筆楚楚,皆出自肺腑,鑒賞此書,猶與通人答話,自覺有清雅之氣,正如此聯所云:“賞心如有余”。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篆書稻涼柳老五言聯》賞析

何紹基《篆書稻涼柳老五言聯》 上海劉海栗美術館藏

釋文:稻涼初吠蛤 柳老半書蟲。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楷書張受之傳略》賞析

何紹基《楷書張受之傳略》冊頁 水墨紙本 戊申(1848年)作。題識:道光二十有八年,歲次戊申秋九月下澣,道州何紹基撰并書。簽條:張受之傳。道州何紹基撰。錢唐□復之簽。題跋:烏虖受之,一樸直之士耳。生執藝事,以游沒附忠愍以顯。則夫世之不死而死,死而不死者,天之為,抑人之為耶?烏虖受之,亦可以無憾矣。平壽陳介祺。鈐印:思貽令名。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篆書臨張遷碑》賞析

何紹基《篆書臨張遷碑》31.5×49cm×24 冊頁 紙本

款識:蝯叟。鈐印:何紹基印、子貞、大小二篆生八分。何紹基曾言:“懸臂臨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他身體力行著這一學書主張。何紹基所臨《張遷碑》,“遺貌取神”,生動自然,字如屈鐵枯藤,以篆法寫來。字的外貌不似原作粗重厚實,卻另有靈動之姿,不失其樸拙之態。是作結宇重心偏上,又不同于原作。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蘇軾東皋子傳》賞析

何紹基《行書蘇軾東皋子傳》紙本 八屏 143.5×36cm×8

釋文:余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引,則予胸中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適之味,乃過于客。閑居未嘗一日無客,客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常以謂人之至樂,莫若身無病而心無憂,我則無是二者矣。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予前,則余安得全其樂乎。故所至常蓄善藥,有求者則與之,而尤喜釀酒以飲客。或曰,子無病而多蓄藥,不飲而多釀酒,勞己以為人,何也。予笑曰,病者得藥,吾為之體輕,飲者困于酒,吾為之酣適,蓋專以自為也。東皋子待詔門士省,日給酒三升。其弟靜問待詔樂乎,曰待詔何所樂,但美醞三升,殊可戀耳。今嶺南法不禁酒,予既得自釀,月用米一斛,得酒六斗。而南雄、廣、惠、循、梅五太守間復以酒遺予,略計所獲,殆過于東皋子。然東皋子自謂五斗先生,則日給三升,救口不暇,安能及客乎。予乃日有二升,五合入野人道士腹矣。

款識:蝯叟。鈐印:何紹基印(朱) 子貞(白)。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七言聯》賞析

何紹基《行書七言聯》對聯 灑金紙本 124.5×29.5cm×2。釋文:池波琤琮瀉琴筑 石壁嶻嶫開芙蓉。款識:吟軒四兄屬,何紹基。鈐印:何紹基印(朱)子貞(白)。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書蘇軾文》賞析

何紹基《行書蘇軾文》立軸 灑金紙本 130×30.5cm

釋文: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跡巖,沐浴于湯泉,晞髪于懸瀑之下。浩歌而歸,肩輿卻行以與客語,不覺至水北荔支浦上。晚日蔥籠,竹陰蕭然,時荔子累累如芡實矣。有父老年八十五,指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攜酒來游乎,意欣然許之。歸臥既覺,聞兒子過誦淵明詩,乃悉次其韻。始余在廣陵和其飲酒二十首,今復為此,要當盡和其詩乃已耳。

款識:靜山四兄大人屬,子貞弟何紹基。鈐印:何紹基印(朱)子貞(白)。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隸書種蕉亭》賞析

何紹基《隸書種蕉亭》橫披 紙本 183×48cm。釋文: 種蕉亭。款識: 山甫世兄作,令皖中屬書此額,蓋與種花者殊矣,豈徒為學書耶。何紹基。鈐印:何紹基印(朱) 子貞(白)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四體書屏》賞析

何紹基《四體書屏》紙本 169×47cm×4。

釋文:(一)行瓊儋間,肩輿坐寐,夢中得句,千山動鱗甲,萬壑酣笙鐘,醒而遇風雨。遂作此足成之。何紹基。(二)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諧,蕩邪反正,相樂終日,奉爵稱壽,于穆肅雍。(三)湖口人李正臣蓄異石九峰,玲瓏宛轉,如窗欞然,予題其名曰壺中九華。(四)右軍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古人論書法以雄狀為上。蝯。款識:何紹基。鈐印:[何紹基印][子貞]。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隸書臨華山廟碑》賞析

何紹基《隸書臨華山廟碑》四屏 紙本 129×39.5cm×4

釋文:巖巖西岳,峻極穹蒼。奄有河朔,遂荒崋陽。觸石興云,雨我農桑。崇冠二州,古曰雝梁。馮于邠岐,文武克昌。天子展義,巡狩省方。崋山廟碑語。款識:何紹基。鈐印:何紹基印(朱) 子貞(白)。

何紹基遍臨漢碑,曾臨習張遷碑、禮器碑多達百余通。他的隸書用筆空靈,看似不經意,實為一絲不茍,最終將各種漢碑融為一體,形成了古樸優雅的書風,大氣磅礴處,非常人能望其項背。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楷書讀書延年橫幅》賞析

何紹基《楷書讀書延年橫幅》 清道光十四年( 1834) 紙本29厘米×131.5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外,還有他在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任職國使館提調期間寫就的《種竹日記》,花甲之年主講長沙城南書院時給學生的課卷批語,學書之余怡情繪事的逸趣雅作。當然,展覽同時也展出了他自成一家后,于楷則力厚骨勁、于行則沉雄峭拔、于隸則古茂樸厚、于篆則遒峻凝重的獨到之風。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行楷僵梅臥柳之廬》賞析

何紹基《行楷僵梅臥柳之廬》 清 紙本59.3厘米×168.6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和龔自珍、吳云、六舟、趙之謙等人有過密切交往;72歲時,還應楊昌浚之聘,主浙江孝廉堂講席。

在經歷了漫長而輝煌的發展后,隨著中國社會陷入戰亂頻仍的近現代,書法也曾經一度受到過強烈的沖擊,經受了風雨的考驗。現在,她又迎來了復興的機會,不僅在全國出現了持續多年的熱潮,而且影響及于世界。我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應該更加熱愛她,更加為她而努力工作,使她得到更輝煌的發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何紹基書學淵源及對現代書法創作的啟示
何紹基是如何“臨古”的?
清朝碑學的興起和發展,何紹基作為晚清一員碑學猛將,功不可沒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何紹基書法及其書學思想研究
一門三代10位書家,把書法推向第三高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开远市| 田东县| 长寿区| 安溪县| 奉贤区| 防城港市| 哈尔滨市| 五家渠市| 扶绥县| 剑川县| 扎鲁特旗| 辰溪县| 手游| 定南县| 观塘区| 清流县| 元谋县| 山丹县| 尚义县| 新昌县| 东兰县| 通山县| 深圳市| 宜阳县| 古蔺县| 曲靖市| 丘北县| 南丹县| 胶南市| 泸溪县| 安远县| 阿拉善左旗| 彩票| 伊宁市| 清新县| 施甸县| 奇台县| 金沙县| 色达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