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知識、力量,它指導我怎樣去生活和斗爭。
——吳運鐸
0 1
沒想到,我們小小的讀書群里,居然有兩位旅居國外的。
通過微信群,我們并沒有感覺到彼此相隔遙遠;
相反,同樣的語言、同樣的讀書志趣,讓我們有一種近在咫尺的親切感。
還有一位臺灣美女。
今天早上,大家談起購書,為五月讀書早做準備。
對話是這樣的:
是不是瞬間被打動了?
一位素未謀面的書友,為了與線上的伙伴們保持同步讀書,請大陸的朋友代購圖書,然后郵寄過去。
這樣的舉動,興許只有購買美女們喜愛的進口化妝品和嬰兒奶粉才會遇到。除了真愛讀書這一條理由,我覺得其他解釋都是多余的。
讀書,對于一個古代農(nóng)人來說,就是在一天的勞作之后,回到家捧讀民間故事,打開了一個金光閃閃的世界。
時至今日,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讀書已經(jīng)跟聊天、走路、玩樂一樣平常,也同飲水、呼吸和 健身一般重要。
無論身處何方,我們共讀一本書,緊緊走到一起。
臺灣書友和我們,心連心,同樣沐浴一本書的陽光,同享一本書的智慧,這是一件何等奇妙的事。
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當我們和臺灣書友情意相通,難道不正是表達了渴望實現(xiàn)早日統(tǒng)一的愿望么?
0 2
讀書會,讓我們看到了什么呢?
第一、線上讀書會連接的是心靈和思想,不是地域能阻隔的。
千山萬水,千里迢迢已經(jīng)不是距離。
生活在同一個網(wǎng)絡世界里,人與人的溝通交流,變得異常方便。但同時人際關系也變得異常脆弱。
前一分鐘還可能是哥倆好的,但一言不合就可能“不好意思,我要把你拉黑了”,或者“我要退群了”。
但是,用一本好書來鏈接彼此,大家產(chǎn)生的是知識的分享,是思想的共舞和靈魂的碰撞。
林肯曾說,讀書的能力與興趣,使我們有機會曉得旁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一切事物。它可以幫助我們明了那些已被解決的問題。不僅如此,它還引起了我們的樂趣,使我們有能力成功地探索那些尚未解決的問題。
讀書之后的交流,不僅是分享心得,更是大膽去思考,去質疑,去發(fā)問,去探究全新的東西。
這次過程中,書友們開啟了一次截然不同于外出旅行的精神旅行。
第二、不同地域之間存有文化和經(jīng)濟的差異,但我們用書本架起交流的橋梁。
在這里,無論你來自何方,無論你喜歡什么樣的生活,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yè),我們都可以用書籍來溝通。
書籍成了共同語言。
羅曼·羅蘭這樣說,誰都不會死讀一本書。每個人都從書中研究自已,要不是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彼此都能找到書中最精彩的我,大家一起為此歡呼,為此驕傲。
第三、我們雖然不見面,但彼此卻產(chǎn)生深度溝通。
深度鏈接,需要見面嗎?
原來我覺得是,但今天我覺得不一定。
深度,不在于空間的遠近,卻在于思想的對碰。
關于閱讀與不閱讀的區(qū)別,兒童文學家曹文軒說得好,它區(qū)別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這中間是一道屏障、一道鴻溝,兩邊是完全不一樣的氣象。一面草長鶯飛,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無際的、令人窒息的荒涼和寂寥。
共讀一本書的人,共同領略了姹紫嫣紅的春天,共同品嘗了碩果累累的秋天。
這才是深度。
0 3
我們讀書兵團的讀書活動為啥能有這樣的格調?
(1)不喂飯,只教正確姿勢
如果直接給出答案,或者直接把書中的內容抽離出來給你聽,就如同喂飯。人類童年,特定階段,是需要這樣的吃飯方式。
這必不可少!
長大了呢?不喂飯,自己來吃。我覺得這是成年書友讀書最正確的打開姿勢。
四月讀書兵團一個月的讀書,凡認真參與其中的小伙伴,都能自己成長,自己獨立分享。
五月份,我們會選拔微課小講師。
這樣的鍛煉機會,健身又健腦。
(2)誰都要上場,偷不了懶
小伙伴們說,社交化學習的最大好處,是彼此監(jiān)督,互相促進,你追我趕。
原來睡懶覺的習慣不知不覺改掉了。
讀書分享也會越來越有勁,越來越有經(jīng)驗,越來越有文采。感覺自己的人生就像開了掛。
楊絳先生指出,讀書的意義在于: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我覺得這樣的讀書會,改變了自己,改變了家庭,改變了每個人生活的世界。
意義深遠。
(3)有暖有愛,有風霜。
胡適說,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
讀書之前確立目的,設定目標這是多么重要啊!
讀書會里,小伙伴們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這并等于沒有游戲規(guī)則。
一方面是彈性規(guī)則,我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另一方面是剛性規(guī)則,說一不二。
有暖有愛,也有風霜。
2018,五月將至。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樣子。
來吧。
用讀書,將我們的世界長成繽紛盛夏,讓我們的生命流淌出這個季節(jié)最歡快的歌。
你所付出的每一點,都會凝成你將來傲嬌的容顏。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