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7年,家庭教育經歷了什么?
在過去的2017年中,我們的孩子和家長經歷了,林奕含自殺(少女性侵),保姆縱火案,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豫章書院”(暴力教學),江歌案,無論對于孩子還是家長都是無比艱難的一年,新聞里提到的還僅僅只是一小部分,仍然有太多太多的損害兒童利益的案件未能曝光在大眾的視線里。而這些問題的暴露在2017年中尤為突出。
回想到2016年12月12日,在中國首屆家庭文明表彰大會上關于家庭文明建設的重要講話,強調了家庭文明建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隨著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一些家長仍然選擇順應體制,希望孩子在應試教育的機制下成長、拿高分,另一些家長則另尋出路,試圖通過另類的教育模式(知識培訓)培養孩子,可是從未從自身(家庭)方面找自己的責任。
其實,在上述新聞中,我們都能看到,每一個事件的背后,都有一個不合格的家長,而這些家庭教育的缺失,恰恰正是影響孩子成長的最大障礙。
1
兒童性侵與性教育缺失
2017年初,臺灣女作家林奕含自殺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
林奕含,女,臺灣作家,1991年出生。因為其少時遭老師誘奸,后來創作了一本故事相似的小說。
2017年4月27日傍晚被警方發現于自家臥室上吊自殺。代表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她生前接受采訪曾說:“這個故事折磨、摧毀了我一生。”
或許當觀眾看到新聞標題,會認為那個誘奸少女的老師李國華巧言令色,冷漠不忍,或者說萬惡不赦,但是如果仔細的閱讀過這位作者的作品,你會發現,書中鮮有提到女主人公思琪的父母,更別說是性教育: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片段
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氣對 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性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思琪在家一面整理行李,一面用一 種天真的口吻對媽媽說:「聽說學校有個同學跟老師在一起。」「誰?」「不認識。」「這么小的年紀就這么騷!」思琪不說話了 ,她一瞬間決定從此一輩子不說話了。她臉上掛著天真的表情把桌上的點心叉爛,媽媽背過去的時候把渣子倒進皮扶手椅的隙縫里。
3月初,“珍愛生命”系列性教育讀本出新書了,共12冊。課題組表示,他們希望性知識能和其它科學知識一樣,被自然、準確地傳遞給兒童,讓兒童感覺到認識生殖器官,跟認識身體的其它器官一樣,并懂得這些器官的重要性。
我相信,這種做法對于從小沒接受過這樣教育的家長來說是不容易的,但且教且用心,孩子的性教育啟蒙就掌握在父母手中。
2
校園暴力與其他社會人士
對兒童施加的暴力誰來買單
2017年11月初,攜程托管親子園教師打孩子的視頻在網上流傳。
2017年11月22日晚,北京市朝陽區管莊三色幼兒園(XTD分園)國際小二班十余名家長反映,孩子被老師用針扎、喂成分不明的白色藥片,并提供了孩子身上多個針眼的照片。
不僅僅是幼兒園,校園暴力更是屢見不鮮,校內校外的暴力行為時時刻刻就在我們的孩子身邊。
2月18日,河北衡水市阜城縣某中學發生一起打架斗毆事件,導致3名學生1死2傷。
4月,四川彭州發生一起校園暴力事件,在35秒內一位女生被掌摑14次。
6月26日,北京市延慶二中的一起校園欺凌事件視頻曝光,視頻中一個中學生在廁所被逼撿拾糞便,七名肇事者中5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2人不滿14周歲。
也是在6月,云南靖邊一段“靖邊六種多名女生廁所輪番扇一女同學耳光”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引發關注,視頻中多位穿校服的女生在一片起哄聲中掌摑一位女同學,整個過程中共有12位女生對被打女生進行了17次面部掌摑。
11月28日,云南建水縣青龍鎮青龍小學兩名三年級學生被同班5名同學捂頭、按手、按腳后脫了褲子用開水燙。
也是在11月,一段陜西渭南一名十四五歲女孩被同齡人毆打的視頻在網上傳開,在短短五分鐘視頻中,女孩被掌摑了45下……
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下,成績往往成為衡量學生好壞的硬指標,無法達到標準的學生渴望通過另一種方式確立、尋找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存在感,其中一些便訴諸暴力。
而這中間,家長的引導缺失使得孩子的暴力傾向在青春期無法遏制,更有出現了“豫章學院”事件中的家長
其實跟幼兒園事件中的家長一樣,他們的莫不關系跟前者的過度保護一樣,都是跟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溝通和交流,沒有了解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想法,總是祈求外界的幫助,而最終的結果卻是放棄……
很多父母只想著糾正孩子行為的結果,卻不想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本可以多教孩子一些自我防護意識;同時還需要和孩子和老師多溝通,掌握孩子在校近況。孩子受到傷害的一些表現,有時候家長可以看出來,就需要平時多觀察,多關心。
3
貧困兒童的出路與留守兒童的明天
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超過一億兒童在人口流動中,在家鄉留守或者跟隨父母進城,生僻的環境和陌生的教育背景,讓留守兒童極度缺乏跟同齡人的溝通。
大涼山“格斗孤兒”
2017年7月,一則聚焦大涼山“格斗孤兒”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視頻中兩名小男孩進行著激烈的搏擊比賽。據視頻介紹,兩名小男孩年僅14歲,均是孤兒,被四川成都恩波格斗俱樂部免費收留養育,踏上MMA(綜合格斗運動)頂級賽事UFC的征途。
從格斗孤兒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對于留守兒童問題的支持極為重要。留守兒童是中國社會發展和轉型期間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產物,這種轉移是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在城鄉二元體系開始松動的前提下發生的。這一因國家結構和制度轉型產生的后果,決不能僅僅由個體家庭承擔。因此當經濟學者羅斯高號召農村媽媽回家時,實則是將國家層面的問題和風險轉移到個體家庭單位上,轉移到母親身上。
現代家長急需合格父母上崗證!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演講分享給大家,以上發言來自中國老科學家特別貢獻獎得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林凌教授在2016年責商訓練現場的發言。
林凌博士已經九十多歲的高齡,仍然給現場的家長帶來了激情滿懷的演講,提出了所有的父母的第一職業、主要職業、終身的職業就是家長。
【當成為合格家長的時候......】“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當我終于拿到'家長上崗證'這一天就是我們家族走向興旺發達的開始,因為我們有能力掌控家庭教育啟承轉合了.....”。
這是1月14日下午,責商教育模式RQEM總第459期金牌家長導師班三天兩夜在成都市落帷幕之時一位家長發自肺腑的發言。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家長們感慨萬千,他們經過RQEM家庭教育金牌家長系列課程培訓,經過考核終于領到了“合格父母崗位證書”。
這些家長已參加完RQEM責商教育模式金牌家長課程全套4+1(精品班、心智班、心橋班、導師班及線上研修班等)系列培訓,經考核,課程學習合格,為成長為合格父母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都先后學習了一至兩年,一邊學習一邊轉化且付諸行動積極影響帶動更多的父母秉承“中國興盛,我的責任;民族強大,我的責任;家族興旺,我的責任;踐行責商,培養優秀子孫都是我的責任”之使命,已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家庭教育的奇跡。
來自廣東的一對夫婦滿含家國情懷地說:“從今以后我們的兒女的持續成長進步就有保障了,明年將要上大學的女兒和兒子要一起參加責商教育系列訓練,未來也會有明確的人生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