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研究生物鐘是運作規律,一個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何影響生物鐘的,兩者沒有一毛錢的關系。
作者 | 紀光偉
來源 | “醫學界”微信號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17點30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美國科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邁克爾·揚(Michael W.Young)因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而獲得此獎。
應該說,諾貝爾獎公布之前,許多人都做出了各種預測。每年的10月,人們都在享用著這項科學的饕餮大餐,然而,今年的大餐似乎并不大,而且很難吃:似乎與我們的健康和生活關系并不大,而且深奧的專業詞匯,讓人很難懂。
應該說,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太空了,但對于生物的一些基本的規律,我們還沒有認識,如:為什么含羞草葉子在黑暗中仍按晝夜規律開閉?為什么向日葵在太陽尚未升起時已經朝向東方?為什么人到晚上容易犯困?這都是生物鐘指揮的結果,但這是如何實現的呢?我們并不知道。
簡單地說,這項研究就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是怎樣運轉的,但無論你怎么研究,生物的晝夜變化的規律是不會改變的,只是我們是否認識和發現它。
那么,這項研究與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有什么關系呢?
大量的文獻只是認為,發現了控制生物鐘的機制,但似乎沒有能夠改變什么。我們作為普通人,或許很難了解其中的科學意義。那么,等待大餐的人們或許就要失望了,因為你發現,或者不發現,生物鐘就在那里,你改變不了生物鐘的節律。
為了拼熱點,吸引眼球,只有與熬夜聯系起來,我看到一些標題黨生硬地將這項諾貝爾獎與熬夜牽在了一起。
這項研究發現,隨著細胞內PER蛋白的濃度上升,會抑制“周期”基因的活動,阻止基因制造出更多的PER蛋白,導致濃度回落。正是這樣周而復始的變化,維持了生物的正常生物鐘。當然,維持這一生物規律,還需要其他幾個基因參與。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晝夜節律紊亂與心臟病、胃病、多種癌癥、神經疾病、神經退行性病變,以及精神疾病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因此,弄清這一機制有助于解決因晝夜節律紊亂導致的睡眠問題。但這些研究目前是在果蠅和小鼠身上進行的,應用到人類還為時過早。
目前的研究僅僅是在實驗室層面的,能否制造或者提煉某些基因或蛋白,來解決或者干擾人類生物鐘的問題,為人類的健康作出貢獻,尚有待于研究的深入,目前僅僅是一個遺傳學的研究突破,要真正應用到人類,還需要更多科學家從更多的層面加以研究。
熬夜打亂了正常生物鐘的節律,不利于健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三位美國科學家因為熬夜證明了“熬夜是不對的”,而獲得諾貝爾獎,那么,這個獎是不是太不值錢了?
任何一項獲獎的項目,都是應該有著充分科學價值的,只是我們是否認識到。但現在說這項研究與熬夜的關系,我認為太不嚴謹了,因為兩者沒有直接的關系,一個是研究生物鐘是運作規律,一個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何影響生物鐘的,兩者沒有一毛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