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認識中藥的有毒與無毒
文章發布者:零 點 來源:尋醫問藥社區收藏本文
對古今醫藥文獻中所說的有毒與無毒,應全面認識。首先應認識到有毒與無毒是針對藥物間的不同性效對比而言,它表示了不同藥物在常量應用時,其性能的峻緩及對人體的毒害大小。據此,可將藥物分為有毒與無毒兩大類。
但是,僅僅認識到此還很不夠,這是因為藥物的有毒與無毒,有時是針對某藥因用量及使用方法的不同所表現出的性效變化而言。許多中藥,無論“有毒”或“無毒”,它的治療效能與毒副作用,既是相對的,又是密切相關的,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有些無毒的藥物,因過量或不合理應用,即可毒害人體,轉化為“有毒”之物。如:甘草無毒,《本經》列為上品,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補中益氣之功;若恃其無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現毒副反應,使服用者脘腹痞滿或水腫。
人參無毒,《本經》亦列為上品,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補氣強壯之效;若恃其大補而濫用久服,亦可毒害人體,輕則出現口鼻出血、煩躁不安等不良反應,重則導致死亡。正如《景岳全書·卷四十八·木草正》附子條所論:“本草所云某有毒、某無毒,余則甚不然之,而不知無藥無毒也,故熱者有熱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當,凡能病人者無非毒也?!睆倪@個意義上說“藥物的偏性”即是“毒”,“毒藥”即藥物的總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反之,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藥物,只要適量合理應用,則能化毒為利,療沉疴、去痼疾而不毒害人體,轉化為“無毒”之藥。如:烏頭有大毒,《本經》列為下品,在使用常量與先下久煎等合理應用條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體,反而可收散寒、逐濕、止痛之功;巴豆有大毒,《本經》亦列為下品,但在合理應用下,亦可收既不毒害人體,又能消積導滯通腸之效。
其次,性能相異的有毒藥,對人體的毒害程度有別。古本草常以“有大毒”、“有毒(或常毒)”、“有小毒”等詞語標明。盡管這種分法與現代藥理學相比顯得粗糙,但對指導臨床用藥確有實際意義。《類經·卷十二·論治類·有毒無毒制方有約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注文引王冰語曰:“大毒之性烈,其為傷也多。小毒之性和,其為傷也少。常毒之性,減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傷可知也。”一般說,在等量應用等條件下,有大毒的藥對人體損害較大,常毒的藥對人體損害較小,小毒的藥對人體損害更小。
再次,限于歷史條件,古代對藥物毒性的認識,多數是通過臨床直接觀察獲得的,對于急性中毒反應容易發現,而對慢性中毒反應則往往認識不足。如黃藥子,宋代《開寶本草》首載,云其“苦,平,無毒。主諸惡腫瘡瘺、喉痹、蛇犬咬毒”。之后,歷代本草均相沿襲。
近代,雖以其治甲狀腺腫及某些腫瘤取得一定療效,但在應用過程中發現它能引起中毒性肝炎,且多在連服一個月以后出現,這就推翻了古本草所云黃藥子無毒的錯誤認識。因此,對文獻上尚無毒性記載而現今發現具有一定毒性的某些藥物也應慎用。而有些有明顯毒性的藥物,如水銀、雄黃、朱砂、馬錢子等,在有的本草中卻云其“無毒”,這是錯誤的,應予以糾正。
此外,中藥的有毒成分與總體毒性,又受到藥材的品種、產地、炮制、劑型、配伍、煎服法、患者的體質,以及農藥或工業污染等多種因素影響,在確定藥物有毒無毒時,亦當加以重視。
總之,中藥的有毒與無毒理論告訴我們,中藥的治療效能與“有毒”反應,既是相對的,又是密切相關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對于中藥的有毒與無毒不能一概而論,既不能認為其一概無毒,也不能認為其個個有毒,而是要具體藥物具體分析。在一定條件下,藥物的有毒與無毒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從有毒化為無毒,發揮治療作用,是臨床所需要的;從無毒轉為有毒,不但不能療疾,反而損害人體,是臨床應避免的。醫藥工作者的責任,就是創造條件,促使有毒化為無毒,杜絕無毒轉為有毒,從而提高療效,將中藥的“有毒”反應減少到最低限度。
在創造必要條件、化不利為有利時,既要考慮藥物本身的各種因素對其性效的影響,又要考慮用藥方法、人體狀況等諸因素對藥物性效的影響,還要認識到這一切都因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臨床當隨機靈活變通。既不能只見藥不見人,惟藥所用;又不能以偏概全,不顧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死守陳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