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寺地處江西省修水、銅鼓、宜豐、奉新四縣交界的贛西北山區,坐落于奉新縣境內久有“仙源靈境”之譽的國家4A級景區百丈山風景名勝區內。總占地面積約1200畝。
百丈寺是中國佛教禪宗古寺廟之一,“禪林清規”(即“天下清規”)發祥地。最初為“鄉導庵”,后因大智禪師懷海在此住持修行改為“百丈寺”。
該寺始建于唐大歷年間(766—779),迄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唐光王李忱曾隱跡于此,即帝位后,敕賜“大智壽圣禪寺”匾額。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邵孟虎也為該寺題寫了碑文。南唐時,百丈寺被毀。宋元豐年間(1078—1085),在原址重建,時任宰相張無盡作記。明洪武年間(1368-1398),百丈寺香火極盛,附近禪寺林立,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后來歷經明末清初、天平天國運動、民國等動蕩時期,佛像、僧房、經卷多次被焚毀。至1949年,百丈寺僅存大雄寶殿及右側的兩棟客房。
現存的大雄寶殿是同治六年(1868)僧清德等修建留下的,長10米,寬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寶殿古樸、端莊,從現存的大雄寶殿可以看出當年百丈寺的規制。2009年9月,重建的百丈寺竣工,按照臨濟宗“前松后緊”的特點,新建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禪堂、方丈樓等,占地1200余畝,建筑面積達4萬余平方米。
明代詩人毛蘊德曾有一首詩這樣贊譽百丈山:
雄風高百丈,香火鎮千秋。
名譽魁多士,清規遍九州。
可見百丈清規對禪宗影響之大,奠定了百丈寺禪宗祖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