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興西路是一條非常靜謐的馬路,這里沒有喧嘩,沒有大流量的車來車往。
復興西路上有各國建筑師作品云集之處,以西班牙風格和現代風格的建筑為主導,來自美國、法國、俄國、匈牙利和我國的建筑師一起設計,成就了如今這條優雅浪漫的復興西路。
17號:地中海式建筑,法國人賚安設計。
19號俄國建筑師設計,西班牙風格。
24號麥琪公寓和34號衛樂公寓,法國賚安洋行設計,老上海四大公寓。
44弄玫瑰別墅,中國建筑師奚福泉、董大酉、陳植、趙深聯手設計。
45號中國建筑設計師莊俊自己設計自住的寓所。
莊俊(1888年6月6日-1990年4月25日),中國第一代建筑師。原籍浙江寧波,生于上海市。
莊俊的一生歷經清政府、民國政府、抗日戰爭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的作品大部分留存在高等院校、銀行、醫院等地,至今保存完好,幾乎沒有敗筆,有不少被列為優秀歷史建筑。
莊俊為中國現代建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他同時代的建筑評論家曾這樣評論他的作品:“蓋古典派建筑,如中國之駢體文,稍有離題,即畫虎類犬,且其雕飾、柱頭、花線等,均足以耗金費時,故建筑家多有避之者。莊建筑師不避繁難,是其勇敢處,不憚物議,是其果決處,均非常人所能及。”
190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為西南交通大學)。學堂的學制是參照歐美教育體制確定的,培養目標與歐美工科大學相類似。學校還聘請了外教擔任專業課教師,除中文外所有課程均采用英語講授,當時的辦學水平已經達到國外同類大學的標準。
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學校,是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第二屆預備班。
于 1910年8月,在北京舉行了第二次庚款留學考試,一共有400多人應試,最后錄取了70人。同批被錄取的還有趙元任、胡適、竺可楨等人。莊俊他們剪下盤在頭上的辮子,遠渡重洋,踏上了改變各自一生命運的留學之路。
他們留美的學校是被譽為“公立常春藤”的美國著名的伊利諾大學,竺可楨進入農學系,莊俊進入建筑工程系。
清華園的校門設計方案是莊俊提出的,施工圖設計由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完善。1921年莊俊應聘兼任母校唐山路礦學堂即現唐山交通大學工程師,參與校舍設計工作。他設計了與清華二校門風格相仿,但更為宏偉的主門,成為該校地標性建筑,后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倒塌。莊俊同時還參與了天津裕大紗廠、天津扶輪中學及唐山銀行大樓的設計工作,并擔任外交部顧問建筑師。
上海復興西路45號,著名建筑師莊俊舊居,由莊俊本人設計。舊居建于1921年,為三層磚混結構的獨立式花園住宅。1990年,莊俊在復興西路45號寓所逝世,享年10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