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給腎友進行宣教的時候會說:要多吃一些優質蛋白的食物, 保證蛋白質的攝入量。
而且,由于動物油脂和膽固醇攝入較高,動物蛋白攝取過多也可能增加早期死亡風險。而采用優質的植物蛋白來替換一部分的動物蛋白,這個風險將會大大減低。所以,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從風險角度考慮,優質的植物蛋白都是值得我們推薦和選擇的。
問題來了,哪些是優質的植物蛋白呢?,很多老師的回答可能就不是那么的確定了:“大豆?大豆就是指黃豆么?黑豆是不是屬于大豆呢?紅豆?好像印象里知道不是所有的豆子都可以,可具體哪些豆子可以哪些不可以還真說不清楚
豆類大致可按照營養成分含量多少劃分了兩個陣營,一個是大豆(優質蛋白),一個是雜豆(非優質蛋白)。大豆類的蛋白質含量約35~40%、脂肪含量約15~20%、碳水化合物約20~30%;而雜豆類(綠豆、紅豆、蕓豆、蠶豆、豌豆......)的蛋白質含量其實很少,以碳水化合物為其主要的成份,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把雜豆類歸到了谷薯類,因為這些豆類營養素含量與谷類更接近,而大豆蛋白卻是優質植物蛋白。
從蛋白質含量角度來講,腎友優選大豆類為動物蛋白質的替代,綠豆、紅豆、蕓豆、蠶豆、豌豆之類的雜豆就少吃一些吧。
那么什么是算大豆呢?大豆按種皮的顏色可分為黃豆、黑豆、青豆。大豆中含有較高的蛋白質(35%~40%),這些蛋白質由球蛋白、清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組成,其中球蛋白含量最多,賴氨酸含量較多。而大豆中的膽固醇含量遠低于魚、肉、蛋、奶,且富含不飽和脂肪酸、B族維生素、大豆異黃酮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這些物質有抗癌、護腎、調節血脂、強健骨骼、保護心血管等多種作用。在日常飲食中,腎友可以用大豆類食品代替一部分紅肉,這樣有助于降低腎衰的風險。
大家食用大豆常有的顧忌可能是擔心升高尿酸。雖然大豆類食物含有一定量的嘌呤、鈣、磷成分,但有研究證明,食用大豆制品對血尿酸水平或痛風發作幾乎沒有影響。尤其是加工后的大豆制品,腎友們是可以放心吃的。因為大豆在進行研磨、加熱后,其中的嘌呤和鈣、磷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失。
品種繁多的豆制品該如何選擇呢?
豆漿的營養成分與豆水比例、加工流程、添加輔料等息息相關。濃豆漿各類營養成分比淡豆漿高。在制作過程中,大豆的浸泡時間越短,鉀、磷含量則越高。如果添加了堅果、雜糧等,也會造成鉀、磷含量的升高。但總體來說,豆漿依然是典型的低磷、低鉀、低蛋白、低嘌呤食物。因此,對于沒有水腫、尿量正常的腎友,可以每天一杯純豆漿(豆水比例建議為1:20)。
對于透析腎友而言因為豆漿含水量很高(能達到93.8g/以每100g可食部計),即使每天我們喝1000ml,實際攝入的蛋白質含量也非常有限(豆漿的蛋白質含量3.0g/以每100g可食部計),再加上腎友需要對水進行嚴格的控制,所以并不推薦。
而含水量相對少的腐竹、豆腐絲、豆干之類的豆制品,則可以有更多蛋白質的攝入,但是它們的磷、鉀、鈉含量也會較高。需要控制血磷血鉀的腎友也要注意不能過多食用。
豆腐在加工過程中,嘌呤、鉀、磷等會大幅度降低。另外豆腐的蛋白質含量比肉類稍低,每天食用鹵水豆腐(北豆腐)100g或嫩豆腐(南豆腐)150g左右是比較適宜的。大家還要控制總的蛋白攝入量,補充豆制品之后要相應地減少其他蛋白質來源,如:肉類,雞蛋等。
干豆腐,又叫千張,每100g磷含量高達309mg,屬于高磷食品。干豆腐的磷含量比相同質量的雞蛋黃(240mg)還高。因此,血磷高的腎友要盡量少吃干豆腐。
腐竹是一種由大豆蛋白膜和脂肪組合成的一定結構的產物,完全保留了大豆高蛋白、高脂、高磷、高鉀的特點,其實并不適合腎友食用。如果腎友一頓吃2兩瘦肉(18g蛋白質),就只能吃腐竹40g,一定要控制好食用量。除了這些常見食物外,還有如油豆皮、豆干等在加工過程中添加了大量的鹽和油的大豆制品,這類豆制品如果長期大量食用容易導致高血壓、水腫和高脂血癥,建議大家不要食用。
現在您是不是已經對大豆類食物有所了解了?黃豆黑豆和青豆優質蛋白含量高,是腎友可以選擇攝入的;大豆制品怎么選,關鍵在于腎友的鈉鉀磷和需不需要控水;濃縮的豆制品蛋白質含量高,含磷含鉀也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