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影響到報志愿的因素中,請多給孩子的興趣和志向一些份額。
就算現在不能選到理想的學校和專業,天也不會就此塌下來。
畢竟,人的一生很漫長,有很多變數——并不都是這四年所決定的。
這幾天,北京很熱。
除了天氣之外,這也是每年教育最熱的一個時期——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孩子三年、六年、四年,乃至一生的道路。
其中,高考填志愿,這個可能影響最大的環節,似乎二十多年來沒有怎么變化。
當初,我們自己填志愿的時候,懵懵懂懂;今天,很多家長、學生來問我們的時候,和我們當初一樣,還是懵懵懂懂的。
說實話,我自己的大學教育,以及后來的工作之路,都不是一個“正常的、成功的”案例,所以,我并不具備說服力。
但是,有親朋同學說,畢竟我是在北京、廣州、深圳工作過,當記者也算是見多識廣,還是想我給一些報志愿的建議。
所以呢,我就把我真實的想法說一說,不一定適用給所有的家庭和孩子,甚至,也有很多是我過于偏激的觀點——大家姑且聽一聽,僅供參考而已,不需要作為建議去考量。
而且,我更多是從大學畢業、工作20年的角度,去看待如何報志愿的。對很多需要解決眼前怎樣報一個能夠錄取的學校的問題,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所以,如果在解決了孩子可以上的學校之后,還有精力去考慮孩子未來20年的人生道路的,不妨花幾分鐘的時間,聽一聽我們作為過來人的一些經驗、教訓、思考。
怎樣選城市?
在報志愿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思維是先選學校、再選專業,然后,再看城市。
但是,我卻想說,最理想的是先選專業、根據專業選老師、根據老師定學校;同時,城市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可以和選學校并列考量。
可惜的是,我們在選學校的過程中,基本上得不到詳細的老師的信息,這其實挺遺憾的。那么,城市的選擇,其實更重要了。
為什么我這么強調城市的作用呢?
因為,我發現,一個人的個性、氣質、脾氣,需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找對了,如魚得水;找不對,舉步維艱。
這里面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的區別;并不是說大城市一定就好過中小城市,經濟發達城市就好過文化發達城市。
不妨,跟孩子聊一聊,看看孩子的興趣在哪里,脾氣秉性怎樣,對未來有怎樣的想法。
喜歡文化的,可以去北京;喜歡金融的,可以去上海;喜歡IT的,可以考慮杭州;喜歡快節奏的,可以去深圳;喜歡慢節奏的,可以去南京……
如果,你并不打算在上大學后居住在那個城市,可以少考慮城市因素;如果你考慮畢業后又可能在那個城市發展,就要多考慮城市因素。
怎樣選學校?
吳軍在《大學之路》中,詳細地介紹了他們家是如何給孩子選大學的。
他們一家規劃出了一個大學考察之旅,實地考察了十幾所大學,還和學校的老師、校友進行了很多的溝通。
雖然吳軍是在美國選大學的經歷,和我們的國情有很大不同,但是,其思路和做法,還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其一,就是要盡可能多了解學校。
能去看的,最好實地看一下。不能看的,也要從官網、媒體等各種渠道多了解學校。
我們那個時候,連網絡都沒有,對大學根本就是兩眼一抹黑。現在不同了,很多孩子在假期、以及參加夏令營等的時候,已經去過很多大學了。
而且,現在大學也很重視自己的宣傳,都會專門制作介紹自己學校的視頻、海報、微信文章等等。十幾年的寒窗之苦都已經熬過來了,這個時候,對要去的大學多做一些功課,是很有必要的。
其二,找出每個學校的特點。
和每個企業都有其企業文化一樣,每個學校也都有他們的特色。
有的學校,學術氛圍濃厚,適合研究學問的人;有的學校,商業氣息足,出來了很多企業家;有的學校,校友文化興盛,會培養很好的人脈;有的學校,社團發展得好,能夠開發很多潛能;有的學校學風扎實,學霸層出不窮;有的學注重就業,和很多大企業有合作……
這些,都需要結合自己孩子的特性,以及人生規劃,來進行匹配。
其三,看這個學校的老師。
大學,最核心的價值,是老師。
在大學里,好的老師,并非是教給你多少專業知識;更多的,是能夠給你良好的示范,培養你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甚至,會成為你事業上、人生中的導師。
不過,可惜的是,能夠達到這樣水平的老師,往往已經成名成家,很少給本科學生上課了。不過,有這樣的老師在,這個專業的水平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能夠多了解這樣的老師,還是很有必要的。
其四,問這個學校的畢業生。
看一個學校的畢業生,對母校的評價,可能是最有效的。
最好能夠找到已經工作了幾年之后的畢業生,他們可以更客觀地對母校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
整體上,對學校的學風、制度;細節上,哪些院系實力強,哪些老師牛逼;發展上,畢業生從事的工作、收入等等,都可以去詳細了解。
怎樣選專業?
其實,這個最關鍵了。
雖然,很多家長秉承先選好學校,再考慮專業。但是,我的觀點卻是,先選好專業,再考慮學校。
這么說吧,讀大學應該更多考慮自己的興趣志向,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長期地堅持下去,做出成就。那么,和興趣志向最貼近的,是專業,而不是學校。
如果,你把大學的名號,視為更大的價值,那么,你就會先學校后專業;如果,你把專業的能力,視為最大的價值,那么,你就會先專業后學校。
我們選專業的時候,一般來自幾個方面的建議:
其一,老師的建議。老師是比較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的,但是,這只是學習情況而已。也就是說,老師會建議你報成績比較好的那幾科,和他比較了解的學校和專業。但是,老師往往并不了解孩子內在的興趣。
其二,家長的建議。大多數家長都會基于自己的職業,來給孩子做專業的建議。最長見的,就是子承父業,家庭傳統。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醫生世家、老師世家、律師世家、建筑師世家、工程師世家……這很正常,如果孩子自己本身也很喜歡,能夠得到家庭的很多幫助。
不過,這也往往會限制孩子的規劃和發展,讓孩子失去了追尋自我價值的機會。
其三,社會的潮流。這來自親朋好友、社會風氣等等的綜合因素。比如,80年代最熱門的是文史哲;到了20年前我們上大學那會兒,最熱門的專業是金融、國際貿易、計算機、建筑等幾個專業;后來則是法律、地產、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生物、人工智能等。
不過,熱門專業往往“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尤其是現在社會發展更加迅速,知識更迭更加快速,很多所謂熱門專業,從熱到冷,更迭很快。
其四,個人興趣志向。選哪個專業,最應該問的就是孩子自己。可惜的是,因為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應對高考了,孩子很少有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志向。他們的任務,是考大學;他們的成就,是考上名校;至于什么專業,是第二步了。
但是,我認為,選專業的時候,孩子的個人興趣志向,應該占最大的比重——也不是說,孩子選了之后這輩子就一定從事這項工作了。但是,至少他是按照自己的特性,做出的探索自我價值的嘗試。
怎樣換專業?
我一直都覺得,如果學生不了解自己興趣所對應的專業,對應的工作,應該把選專業的事情,給出一定的緩沖時間。
最好的方式,可以有間隔年,讓孩子從教室的學習中跳脫出來,看看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不過,限于國情,咱們的孩子都沒有這個間隔年。那么,也可以讓孩子去到實際的工作場景,體驗一下究竟是怎樣的。
專業的學習,其實是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那么,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浪費”一些時間,是很有必要的。
同時,在大學里,也有很多的改革,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
已經有一些大學,可以先按大類學習,到了大二再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專業;也有一些學校,在學習一年之后,可以給出一些換專業的名額,供學生申請;也有一些學校,提供雙學位的學習,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來學習;甚至還有一些學校,本科課程資源隨便選,到畢業的時候修夠了哪個專業的課程,就拿哪個專業的學位……
所以呢,我覺得,就算現在因為分數等原因,沒有辦法選到自己熱愛的專業,也并不用為此絕望;現在的教育環境,還是給出了一些解決的方法的。
而且,未來的社會,需要更多的跨界人才。學理工的從事藝術,學信息從事餐飲,學金融的去做旅行,學語言的做了貿易……有可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怎樣找工作?
家長很關心的,是哪些專業好找工作,起薪高;然后,從這個結果倒退推過來選專業。
這種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我想,誰也不敢保證,現在任何一個“好找的工作”,在幾年之后還是如此。
所以,這種看似很實在的一種確定專業的方法,其實并不那么可靠。
我有個建議,就是無論學習任何專業,都要去掌握背后的學習的方法,思維的能力,邏輯的能力。
正因為任何專業也都很難保證找到好工作,那么,你就一定要掌握在工作中隨時學習另一個專業的能力。
只有這樣,你才能跳脫專業的限制,永遠找到工作。
其實,很多的工作,都沒有對應專業的;很多在某些領域做出成就的人,學的也不是那個專業。比如,市長、CEO、創業者、作家、公益人士……要做好這些工作,不是學習某個專業就可以的;就算有相關的專業,也很少有從這個專業直接變成工作的。
我采訪過的企業、機構、政府的管理者,幾乎沒有一個是學管理出身的,就是這個道理。
10個有關志愿的真實故事
有一個男生,上學的時候就癡迷于恐龍,自己還辦了一個網站。上大學的時候,父親讓他報考了金融專業。本科畢業后,他在一家政府刊物擔任編輯。后來,他辭去了工作,重新讀了古生物研究生、地質學博士。現在,是從事恐龍研究的著名學者。
有一個女生,上學的時候英語很好,競賽獲得了獎項,被學校保送到了一個五線地方師范大學,畢業后原本要做中學的英語老師。她一直都對金融感興趣,后來考了北大的雙學位,又考取了加拿大的經濟學博士。現在,她參與加拿大航空政策的制定。
有一個男生,考取了北大的文科專業,但是,他最感興趣的是機械設計。于是,他放棄了北大,轉而在一所普通工科學校就學。在校期間,他獲得了幾項專利。畢業后就創立了自己的企業,后來做到行業標桿。現在他更多關注環保公益事業。
有一個男生,父親是機械師,雖然自己喜歡文科,想當記者,但還是遵從父親和老師的建議,上了工科院校的機械設計專業。因為不感興趣,長期曠課,成績太差,被學校退學。后來調到經貿專業畢業。畢業兩年后,還是當了記者,到現在一直從事文化、媒體的工作。
有一個男生,考入一所不錯的大學,一年之后,因為成績位列前茅,獲得了可以調專業的名額。他自己喜歡汽車工業,但那個大學里最熱門、最王牌的專業是電子工程。他選了汽車工業,遭到很多人的嘲笑。于是,他跳樓自殺了。到現在,已經近20年了。
有一個女生,她父親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從小,父親就對她有很好的專業培養。加上父親在世界知名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在某國際經濟協會擔任會長,很期待她也從事經濟研究。結果,她告訴父親,自己想成為物理學家。現在,她在大學學習物理。
有一個男生,父母創業開辦了一所學校,他自己熱愛法律,畢業后從事律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當父母年邁,無人可以繼承學校事業的時候,他忽然發現法律解決的是結果,教育解決的是源頭。于是,他回到家里,擔任了校長。現在,他致力于幫助更多的學校和家庭。
有一個女生,家里是醫生世家,所以,她也考取了醫學院,畢業后,成為了一名醫生。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在給孩子買衣服的過程中,發現很多衣服質量又差又不美觀,開啟了她自己給孩子設計、制作衣服的興趣。后來,她辭去工作,創辦了一個童裝品牌。現在,她的企業已經成為行業標桿。
有一個女生,父親是政府官員,她從小學習很好、一路學業順利,畢業后考取了公務員,進入了政府機構工作。她自己的夢想是去法國學習,成為一名法餐的廚師,為此,她自學了法語,在家里做了很多法餐,受到親朋好友的盛贊。但是,她父親說只要她敢去法國學廚師,就和她斷絕關系。現在,她還在做公務員。
有一個男生,父親和母親都是醫生,他從小就崇拜父親。中學的時候會專門去醫院當志愿者,幫助患者。他在體驗到幫助他人所帶來的成就感之后,立志考入醫學院。現在,他已經從著名的醫學院畢業,和父親一樣,做了一名醫生。
看完這十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再來看選志愿的問題。
我想,是不是可以把眼界放得更長遠一些,多從孩子的興趣和志向出發。
就算現在選不到理想的學校,理想的城市,理想的專業,也不是天要塌下來的事情——畢竟,人生不是這四年就可以決定的,也不是這個學校和專業決定的。
人生有漫長的七八十年,知道自己熱愛什么,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為這個目標去努力,享受這個付出和收獲的過程——這才是我們生命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