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最后成為掌控魏國朝政大權的極臣。265年,其孫司馬炎建晉朝,即晉武帝,追尊其為宣皇帝,廟號高祖?;赜^其一生,用常人難以理解的智慧,看似愚鈍的做法,卻屢屢躲過危難終站在廟堂高處,集政治家與軍事家于一身,讓后人所敬仰和稱贊。
絕學一:沉著冷靜
曹丕是在司馬懿輔佐下才得以接位,而一切更離不開司馬懿冷靜的分析和精心的策劃;再讓我們細品一下“攀城戰役”和“高平陵兵變”,足以看到司馬懿將自己的沉著冷靜發揮到了極致。“遇事三思而后行”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遇到突發緊急事件,沉不住氣會瞬間爆發,腦子也就會變成了一片空白,別說分析問題了,就是連基本的思考恐怕也做不到了。所以說如果想讓自己成功,沉著冷靜就是必備的品質之一。人只有冷靜下來,思想沉淀下來,才會拓寬思路想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急中生智”吧!
絕學二:偽裝示弱
司馬懿為了拒絕成為曹操的謀事之臣,施苦肉計用裝糧食的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并且一裝就是七年;為了能讓曹爽對其掉以輕心,又在十年間裝出一副老年癡呆的樣子。看到這里,想想司馬懿去世時才73歲,也就是說他人生的四分之一展示給世人的都是弱者的形象,他是一位真正韜光養晦的智者。一個強者和智者通過裝病和裝傻來偽裝自己,讓處于劣勢或者弱勢的自己實現自我保全,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和策略不言而喻。談古論今,死于鋒芒畢露和張揚個性之人數不勝數,反觀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屈尊求和的漢王劉邦卻都成為了最終的勝者。據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司馬懿用甘于示弱的做法,表達出其常人無法相比的大智所在。
絕學三:執著隱忍
司馬懿面對曹操隱忍,面對曹丕隱忍,面對曹睿隱忍,面對曹爽隱忍,甚至面對勁敵諸葛亮其也一再隱忍,正是靠著這份執著和隱忍,生生拖死了諸葛亮,讓自己從此再無對手;得到了太后詔書,罷黜曹爽,最終將曹氏江山收入已囊。其長達數十年的隱忍之術,縱觀古今真可謂是無人能及。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起伏不定,而在經歷低谷或者險境時,也許不過是命運的考驗而已,無論今天多么艱難終要成為昨天,面對困境、屈辱一定要學會執著和隱忍。因為,當你認為自己面臨最難的境遇之時,也許就是即將起運之時,想想既然已是最壞那無論怎樣都會比現在好,隱忍堅持一下成功必然會水到渠成。司馬懿用自己艱難生存的一生告訴世人,只有學會冷靜、示弱、隱忍,才能在面對強敵、困境之時從容應對,反敗為勝成為真正的智者和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