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⑵有義士,興兵討群兇⑶。
初期會盟津⑷,乃心在咸陽⑸。
軍合力不齊⑹,躊躇而雁行⑺。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⑻。
淮南弟⑼稱號,刻璽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⑾,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注釋
⑴蒿(hāo)里行:漢樂府舊題,本為當時人們送葬所唱的挽歌。蒿里,指死人所葬之地。
⑵關東: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以東。
⑶群兇:指董卓及其黨羽。
⑷初期會盟津:本來期望義士們像武王伐紂那樣會于盟津。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曾在此大會八百諸侯。
⑸乃心在咸陽:他們的心思在咸陽。咸陽,秦時的都城,此借指長安,當時獻帝被挾持到長安。
⑹力不齊:指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各有打算。
⑺雁行(háng):飛雁的行列,形容諸軍列陣后觀望不前的樣子。
⑻嗣還自相戕(qiāng):后來還自相殘殺。嗣,后來。還,同“旋”,不久。當時盟軍中的袁紹、公孫瓚等發生了內部的攻殺。
⑼淮南弟:袁紹的異母弟袁術。其建安二年(197)在淮南自立為帝。
⑽刻璽(xǐ):初平二年(191)袁紹謀廢獻帝,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并刻制印璽。璽,帝王的印。
⑾蟣虱(jǐshī):虱及其卵。虱,一種昆蟲,寄生在人、畜身上,吸食血液,能傳染疾病。久不洗浴易生蟣虱,這里說士兵常年征戰。
簡析
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進等謀誅宦官不成被殺;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驅逐袁紹、袁術,廢除劉辯,另立劉協為帝(獻帝),自己把持了政權。漢獻帝初平元年(190),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聯兵西向討伐董卓。然而這支聯軍中的眾將各懷私心,不能齊心合力對付董卓。曹操對聯軍十分不滿,于是獨自引領三千人馬在滎陽迎戰了董卓部將徐榮,戰事失利。不久,聯軍四分五裂,互相殘殺,從此開始了漢末長期的軍閥混戰。此詩即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反映。
此詩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詩人不僅對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全詩風格質樸,沉郁悲壯,體現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
最豪放名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qiáo)縣(今安徽亳b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曾擔任東漢丞相,后加封魏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內削除各方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少數民族政權,統一了中國北方。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袓,后世多稱其為“魏武帝”。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學的代表,合稱為“三曹”。曹操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有建樹,魯迅稱其“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劉勰《文心雕龍》說他“志不出于滔蕩,辭不離于哀思。”鐘嶸說他“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有《魏武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