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電影《英雄》中的秦軍
關注『一起看地圖』,用地圖看世界
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然而十余年后,秦始皇和他麾下的百萬秦軍不會想到,強大的秦朝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中,僅僅堅持了3年便走向滅亡。
秦帝國帶甲百萬,橫掃六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為何在秦末面對農民起義和六國舊貴族的反叛卻無能為力,勇猛尚武的秦人為什么不站出來,那支強大的秦軍又去哪里了?橫掃六國后的秦軍
秦始皇和漢武帝一樣,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在滅亡六國后,立即開啟了一南一北,對匈奴和百越的征伐,將大秦帝國的軍事力量分成三大部分:鎮守百越的南方軍、鎮守長城的北方軍和鎮守關中內史的京師軍。除了這三大主力兵團外,還有分守在關東六國郡縣的地方軍,但是這些地方軍并不是老秦軍主力,多為當地征召的壯丁和六國降軍,戰斗力有限,在秦末大起義中,或被擊敗,或投降于起義軍。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令屠睢、任囂和趙佗等,率五十萬大軍,發動了針對南方百越的戰爭,然而這一戰也成為了秦始皇一生當中最“失敗”的一場戰爭。先秦時期,人們將生活在長江以南的土著居民稱為越人,因支系部落眾多,稱為百越。秦始皇為征服百越,將五十萬的秦軍分為五路,一路進攻東甌和閩越(今福建、浙南地區);兩路進攻南越(今廣東地區),兩路進攻西甌(今廣西地區)。百越開戰當年,進攻東甌和閩越的十萬秦軍就輕松攻取了閩越,并在閩地設立閩中郡。但進入嶺南的四路大軍,因為水土不服,病疫不斷,糧草不濟等原因,舉步維艱。在與越人的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秦軍損失數十萬士卒,主將屠睢更是在一次襲擊喪命。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五嶺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淮南子·人間訓》
公元前214年,嶺南的四十萬秦軍只剩下十余萬,秦始皇下令開通了靈渠,保障了嶺南的后勤補給,并征召的十萬秦軍一并派往嶺南,令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再次進軍百越。
經過調整的秦軍終于完成了對百越的征服,并在此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軍也就此駐扎于嶺南。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令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一舉收復了河南地(河套地區)。奪取河南地后,蒙恬又渡過黃河,組織秦軍攻入陰山、賀蘭山等匈奴腹地,擊敗匈奴軍主力,迫使匈奴人北撤七百余里。擊敗匈奴后,秦始皇在河套地區設立九原郡,并修建長城,構成抵御匈奴邊患的前線基地。而蒙恬的三十萬大軍也一直駐守在長城邊境,威懾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趙高和胡亥假造遺詔,逼死公子扶蘇和蒙恬,駐守長城的北方軍轉由王翦之孫,王賁之子王離統領。秦帝國京畿地區,稱為內史地區,為函谷關以西的八百里關中平原,人口密集,是當時天下最為富饒的地區,拱衛內史的京師軍必是精銳中的精銳。京師軍可分為郎中令、衛尉和中尉三個部分。郎中令是皇帝的侍從武官團,數量在千人左右,都是千挑萬選之人,戰斗力極強,類似于后世的大內侍衛。衛尉負責皇宮守衛,數量在兩萬人左右,類似于后世的禁軍。中尉則為內史的衛戍部隊,防衛關中地區,數量在五萬人左右。秦末亂世的秦軍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打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開啟了秦末大起義。然而,秦朝在九原、南越主要軍事力量遠在邊疆,京師軍又需要拱衛關中,分派駐守地方郡縣的兵力十分有限,以至于在陳勝吳廣起義軍的沖擊下,铚、酂、苦、柘、譙等縣接連陷落。陳勝吳廣起義的順利發展,使得越來越多“苦秦久矣”的農民加入到大起義中,而六國舊貴族們也趁著農民起義,恢復六國。一時間,幾乎整個關東地區都脫離了秦朝的控制。陳勝攻克陳郡后,稱王立國,建立張楚政權。此時距離起義不過數月,陳勝已經從原來的900人的農民軍,發展到擁有戰車六、七百乘,騎兵一千多人,步卒數萬之眾的大軍。而戰車兵和騎兵作為當時的高級兵種,可以看出陳勝在起義過程中,吸收了許多駐守地方的新秦軍。陳勝稱王后,派遣周文攻打關中。周文的軍隊勢如破竹,攻克天險函谷關,抵達關中距離秦都咸陽僅百余里的戲地,此時的周文已經匯聚起十萬大軍,兵鋒直指咸陽。由于起義軍發展速度太快,加上古代交通通訊的限制,當周文攻破函谷關的時候,秦二世胡亥才發現事態已經嚴重至此。此時周文率領的張楚軍距咸陽僅有百里,而京師軍又分駐關中各地,“今發近縣不及矣”,于是在秦將章邯的建議下,秦二世發二十萬驪山刑徒為軍,組成驪山兵團,由章邯率領,迎擊周文。章邯率領著二十萬驪山囚徒,很快擊敗了周文,但是驪山囚徒基本都是六國遺民,出關作戰恐怕軍心不穩,于是在周文覆滅后,“秦果悉起兵益章邯”,調集關中的主力秦軍逐漸更換了驪山囚徒,并發起對關東諸軍的反攻。隨著關中老秦軍的出戰,章邯先后破陳勝、滅魏咎、斬田儋、圍田榮,并在定陶之戰中,大敗楚軍,擊殺主將項梁。于此同時,駐守北方的王離也率領二十萬長城兵團南下,與章邯合擊趙國,破趙都邯鄲,合圍齊趙聯軍于巨鹿。此時,張楚、魏國已經被滅,楚軍剛遭大敗,齊趙兩國主力被章邯和王離的四十萬大軍包圍于巨鹿,橫掃六合的傳奇似乎將再次上演,但這卻也成了秦軍最后的神話。聯軍盟主楚懷王,派項羽等北上救援被困在巨鹿的齊趙聯軍。項羽率領其統領的五萬楚軍在巨鹿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九戰九捷,極大地激勵了士氣,作壁上觀的各國聯軍的也紛紛下場參戰,王離的二十萬長城軍團全軍覆沒。章邯的二十萬軍團支撐了數月之后,被迫投降。不久后,投降的章邯二十萬秦軍,全部被項羽坑殺在新安。而此時的秦都咸陽,胡亥、趙高和子嬰因亡國危機而陷入內訌。曾經橫掃六國,北擊匈奴的最精銳的四十萬秦軍盡沒,巨大的兵力損失使得秦軍再也無法抵抗各國起義軍。而駐守嶺南的秦軍,在長期的消耗戰后,也只剩下十余萬。在陳勝吳廣起義的第二年,趙佗便下令“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封鎖了中原進入嶺南的通道,并在番禺(今廣州)稱王,建立南越國,割據一方。趙佗,恒山郡真定縣人,圖為石家莊市趙佗公園內的趙佗塑像當劉邦受命西征關中之時,關內秦軍尚有十萬左右,但在巨鹿之戰后,趙高殺死了胡亥,并派使者與劉邦約分關中。在趙高的助攻下,劉邦順利勸降了駐守武關的秦軍,并在藍田擊敗了秦軍最后的抵抗力量,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秦朝虎狼之師的最終命運
自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到前207秦朝滅亡,在這三年時間里,除了無法計算的郡縣地方軍外,秦朝為平定叛亂累計調集和征召了超過五十萬的秦軍。然而在巨鹿一戰之中,王離帶來的二十萬長城軍和章邯從關中帶出的二十萬秦軍全軍覆沒,章邯、董翳、司馬欣投降,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焚。劉邦進入關中后,戍衛內史的最后十萬秦軍,大多投降,劉邦從入關前的二萬士卒,擴張到十萬之眾。秦軍以善戰出名,最令人恐怖的是其軍功授爵體制下,驚人的動員能力。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蒙恬率二十萬秦軍攻楚,卻被項燕率領的楚軍擊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但一年后,秦始皇又動員出六十萬秦軍,改由王翦率領,一舉攻滅楚國。可是在秦末的亂世中,秦帝國的戰爭機器卻因為自己的暴政而失了效。大澤鄉那900勞役,居然可以在一年的時間內,形成數十萬之眾的洪流,而劉邦、項羽等也是越戰越勇,部隊數量越打越多。反觀秦軍,在巨鹿之戰后,再也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擊,不戰而降的秦軍將士也越來越多,最終走向滅亡。 劉邦進入關中后,約法三章,秋毫無犯,迅速在關中站穩腳跟,為后來出漢中與項羽爭天下奠定基礎。而項羽在巨鹿之戰后,因為仇恨而坑殺降兵、屠戮秦朝宗室、火殺阿房宮,政治上的幼稚表現,使他完全站在了秦人的對立面。前206年,劉邦出漢中,還定三秦,幾乎完整的繼承了包括軍功授爵在內的秦朝舊制,再次啟動了曾經橫掃六國的戰爭機器。漢軍從入漢中時的三萬,迅速擴張到五十六萬(含魏、趙、殷聯軍)。榮陽大敗后僅剩十余騎的情況下,劉邦又迅速集結起四十萬大軍,并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擊敗楚軍。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逼到烏江邊,劉邦放言:“殺死項羽者,賞千金,封萬戶侯”。項羽力戰自刎后,漢軍蜂擁而上搶奪尸首,最終王翳、呂馬童、呂勝、楊武、楊喜五人分得首級和軀體,而這五人全都出生于關中的老秦人,其中四人為秦軍最精銳的郎中騎將,僅呂勝為舊秦騎士,投降漢軍后才升為郎中騎。出生華陰的楊喜,更因為這次封侯,發展出了弘農(華陰)楊氏,這個影響一千多年的超級豪門。前196年,劉邦正式冊封趙佗為南越王,確定了南越國和漢朝的臣屬關系。前112年,漢武帝遣兵十萬,分四路攻滅南越國,最后一支“秦軍”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