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歷史劇中,只要涉及到宮廷生活,就必然會有太監的出現。可以說,太監是封建王朝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群體。可能,他們的出身非常不好,但是,受到皇帝的提拔之后,他們也會有一定的權力,更有甚者,甚至能左右國家的朝政。
比如說,秦朝時期的趙高,明朝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的太監。清朝晚期的大太監李蓮英,雖然,并沒有太大的權力,但也十分有名。
有人說:“清朝半壁江山,都壞在李蓮英手里了。”平心而論,李蓮英權詐貪婪,是個罔顧大體只知利己,太后老佛爺跟前一條忠奴而已,若跟明朝的劉瑾魏忠賢瞞上欺下禍國殃民的一代權監來比,那還未免太抬舉他了!
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并因得了慈禧的歡心而左右逢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清朝政府在慈禧去世之后,仍然為李蓮英修建了墳墓。
李蓮英是漢族,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一八四八年),是河間府(今河北省河間市)人,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二。李家在當地的生活十分艱難,李蓮英的父親只是一個沒有正經職業的社會游民。家中貧困,為了維持生計,李蓮英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凈身,然后入宮了。
清朝晚期,雖然國家的國力江河日下,日漸衰弱,但是,皇族還是擁有著眾多的太監。李蓮英剛剛進宮時,只是一名在景仁宮當差的普通太監。當時,朝中掌權的不是皇帝,而是慈禧太后。等到太后身邊的大太監安德海死后,李蓮英才得到了侍奉太后的機會。
李蓮英做事一直小心翼翼,來到慈禧身邊后更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他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很快了解了慈禧太后的脾氣秉性,并費盡心思地討好太后。并且,李蓮英是多方討好,誰都不得罪,慈禧太后認為他辦事得力,很快地便將他提拔了起來。
到了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的時候,李蓮英已經成為了清朝宮廷中最有權勢的人。慈禧太后非常重用他,甚至,不惜違反祖制。雍正皇帝在位時,為了防止宦官勢力太大,曾規定:太監的官職不能高于四品。但是,他卻被慈禧太后賞賜了二品的頂戴花翎。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蓮英炙手可熱的程度。
備受寵信的李蓮英,自然遭受了不少朝臣的不滿。當時,有位名叫朱一新的御史,彈劾李蓮英大肆斂財,結交地方官員。跟著醇親王一起巡視海軍時的所作所為,更是大逆不道。慈禧太后得知后,專門喚來醇親王詢問,這才明白了實際的情況。
之前,大總管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幸,根本不將法律放在眼里。他擅自出宮,在山東招搖過市,耀武揚威,終于被勇武剛正的山東巡撫丁寶楨按律斬殺。李蓮英將這個事件牢記在心,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得意忘形。之后,他跟著醇親王一起巡視海軍時,李蓮英更是特別注意。
總是穿普普通通的衣服,堅持不住華麗的地方,只和醇親王呆在一起。醇親王回見有關官員時,他遠遠地在一旁待著,堅決不見任何官員。有些人知道他是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一直想送他金銀珠寶以求行事方便,沒想到連他的面都見不到。
慈禧太后從醇親王口中得知了具體情況后,降了朱一新的官,以示懲戒。同時,也更加地信任李蓮英了。就這樣,李蓮英憑借自己的小心謹慎,避免了一場禍患。
當時,清廷中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深諳政治斗爭的李蓮英,本著圓滑的原則,周旋在兩人之間,誰都討好,誰都不得罪,所以,兩人都對李蓮英信賴有加。慈禧太后有時找他談話,能談至深夜。光緒皇帝總是夸他忠心護主,甚至,尊稱他為師傅。
后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為躲避戰亂,逃到了保定。
由于匆忙而行,很多東西事先都沒有準備,所以,很多人的生活都非常窘迫。當時,眾人的目光都放在了實際掌權的慈禧太后身上,而忽略了光緒皇帝。寒冷的冬天,光緒皇帝在睡覺時連一個鋪蓋都沒有。刺骨的嚴寒下,他凍得瑟瑟發抖,難以入眠。
李蓮英伺候完慈禧太后,來到光緒這里請安,發現這等情景后不禁痛哭失聲。他抱著皇帝的腿,哭泣流涕,自責不已。然后,李蓮英立即將自己的鋪蓋送給了光緒皇帝,讓他使用。光緒皇帝看到此情此舉,十分感動,以至于回到北京后仍時常記起李蓮英的忠心。
宣統元年(公元一九零九年),李蓮英離開了皇宮。當時掌權的隆裕太后,每月特意賜給他六十兩銀子。甚至,在他死后,清廷還出了一千兩銀子,為他購買墓地。這時,已經綿延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已經是搖搖欲墜了,它的滅亡也只在旦夕之間。
七十年代之時,李蓮英的墳墓遭到挖掘,一名教師被委派下去清理,結果,下去打開棺材以后發現他的棺材里只有一顆頭顱和一條長辮子,尸體身軀無緣卻無故消失了,具體去向無從考證,但是,李蓮英的碑文上面介紹其尸身是完整的。
這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李蓮英生前得罪人太多了才導致死后才身首異處。之后,李蓮英埋葬有頭無身記錄的檔案保留在當今的清廷檔案里面。
參考資料:
【《大太監李蓮英》、《李蓮英死亡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