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不愿吃貓肉,真的只是迷信嗎?其實李時珍已經給出了解釋
在十二生肖當中,關于黃帝冊封貓鼠之間就有一段傳說,但貓并不是起源與中國,也沒有五千年的文化,貓的先祖起源3500年前古埃及的沙漠貓,即便3000多年過去了,貓依舊還是沒有被馴化。
貓最早出現在漢代,漢代時,絲綢之路打通了漢朝跟中亞、西亞地區之間的交流,在《禮記》當中就有記載: 所謂迎貓,為其食田鼠也,亦通。古時的貓,又被稱為苗,陸佃云曾這樣記載:鼠害苗而貓捕之。故字從苗。在貓的發展過程當中,也算是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不過直到明代時期,貓才被人重視起來,至于為什么被重視起來,也是因為“藥圣”李時珍,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太醫院的名醫,而李時珍從小就對醫學十分感興趣。1565年,李時珍就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湖廣、安徽一代收集藥草標本和處方目,參考歷代醫藥書籍925種,歷時25年,終于完成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那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當中又寫了貓什么呢?關于貓的記載,李時珍從不同的幾個方向去考究,“古方多用貍,今人多用貓,雖是二種,性氣相同,故可通用。孫氏治 痘瘡倒,用人、貓、豬、犬四頭骨,方見人類”,“小兒痘瘡倒 欲死,同人牙、豬牙、犬牙燒炭,等分研末,蜜水服一字,即便發起”。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中,貓的頭骨,牙齒,皮毛都有一定的醫用價值,那么這么有價值的貓為什么人都不愿意吃呢?《本草綱目》中又載:然貍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貓肉的味道是酸的,即便是李時珍也難以祛除貓肉當中的酸味,因此吃的人非常少,所有只是用來當做一定的醫用藥,但到了現代寵物貓的興起,呼吁保護動物的人越來越多,因此貓都是以養為主。而且古人認為貓可以通靈,貓是以老鼠作為食物,身上帶著細菌非常多,這點李時珍也提到過:“貓有病,以烏藥水灌之,甚良。世傳薄荷醉貓,死貓引竹,物類相感然耳”,李時珍在使用貓的時候都會先用藥物進行一個除菌。而且古人在膳食上也有一定偏高,湖南一帶吃辣,廣東一帶食物以甜為主,云南雖說吃酸的,但貓肉畢竟有著太多的不衛生也難以下口,所以古人不愿意吃貓,現代人更加不愿意吃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