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胃同居中焦,生理病理都常連在一起。
肝容易氣滯,容易生氣,容易上火。
脾容易虛,容易被濕困。
胃每天接受各種寒熱屬性食物,容易受寒熱影響,出現寒胃、熱胃。
肝郁氣滯容易橫逆犯脾胃中焦,困脾則出現吸收不好,肝胃不和,則氣機升降失調,胃失和降,出現消化不好。
之前我們聊過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好的枳術丸;用于脾胃虛弱伴有食積的枳實消痞丸;用于肝氣郁結導致氣、血、痰、火、食、濕六郁的越鞠丸。
肝郁氣滯就會出現胸悶,口苦,心滿等表現。
胃中寒凝會出現胃中冷痛,一吃涼的,胃里面就不舒服的表現。
兩種情況合在一起,單純的暖胃或者單純的疏肝理氣都是不夠的,要兩個一起處理。
良附丸是由高良姜、香附組成的。
這個高良姜和我們平時吃的姜是不一樣的,平時吃的叫生姜,曬干后叫干姜,而高良姜植株和生姜長得很像,只是個頭比較小,藥性也比較烈,散胃中寒氣比較厲害。而生姜也是散寒,但比較和胃,而干姜主要是通過補陽氣來散寒。個中區別可以細細斟酌一下。
講越鞠丸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香附是行氣止痛的藥,是疏肝理氣的。
所以高良姜和香附合起來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作用。有胃寒氣滯表現的胃病可以考慮下。
如果明確知道,是情緒導致疾病的,那就理氣的香附要多一點。
如果明確知道,是因為胃寒引起的疾病,那溫中散寒的高良姜就要多一點。
如果起病原因不太清楚,那就看當下的癥狀表現。
如果胸悶、苦滿比較明顯,那說明肝氣郁結比較明顯,就把香附的量加大一點。
如果一吃涼的就肚子痛得厲害,拉肚子,那就是微寒得比較明顯,就把高良姜的量加大一點。
一個疾病很多時候是多因素造成的,就比如之前講越鞠丸我們就知道了,最早的時候就只是肝氣郁滯,然后疾病日久出現氣郁、血郁、食郁、火郁、濕郁、痰郁夾雜在一起。
良附丸的適應病人也是,開始可能是肝氣郁滯并有胃中寒凝,時間一久,六郁和胃寒夾雜,出現寒熱錯雜的情況,病情更加復雜。
我們在各種情況下都要進行簡單的分解,只要有氣滯表現,就可以加上一些香附,有胃寒表現就可以加上一些高良姜,至于還有其他表現,再加上其他的藥物。
古代制作良附丸的時候,會用米湯、生姜汁、少許的鹽混合香附粉、良姜粉來做藥丸子。也有取米湯養胃,生姜汁助良姜散寒的意思。
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鹽服,米飲姜汁同調下,心脘脅痛一齊除。
把文中出現的三個方子鏈接在下面,感興趣的可以點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