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餐飲行業自古以來就備受歡迎。餐飲行業進入門檻低,因此越來越多的參與者進入其中。成千上萬的小老板都被假象所迷惑了,他們都想趕著潮流賺快錢,少則投入十幾萬做餐館,多則投入成百上千萬做餐廳,卻不想一進入餐飲行業,卻最終血本無歸。有人做了這樣的總結:“高端餐飲碰不起,低端餐飲碰不得,不高不低的會做死自己!”
物價、租金、工資成本上漲,這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令餐飲業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而消費者消費行為的改變,全民創業熱潮盛行,與消費者溝通方弍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更是讓餐飲業雪上加霜。再加上企業老板、管理者面對今天的員工的管理不知所措,要想在殘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是難上加難。今天的餐飲業已經成為高風險行業!實際上餐飲業是最不受市場經濟影響的,也是與人民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相對來說比較好做。現在不好做的原因主要是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餐飲對物質的要求也就高。對餐飲業的食品安全,就餐環境要求也就越高,必須重視,這是根本。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餐飲業發展迅速,競爭異常激烈,線上線下都存在高度競爭,品種花樣跟不上,口碑不好推廣不好必然被社會淘汰。因此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餐飲業發展必須首先注重自身食品安全,干凈環境,這才是根本。其次,不斷推陳出新,增加食品品種,改善食品口味。最后,跟上互聯網經濟發展大潮,同時發展線上線下,這樣才能立足餐飲業,做大做強!
當60、70后為社保、醫保、養老保險、房貸發愁時,80、90、00后的消費能力正強勁增長。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有什么特性?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這群人對吃是什么態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味覺記憶大概是4天至7歲形成,60、70后絕大多數是吃著媽媽做的菜長大的,在食物最貧乏的年代,我們就會覺得媽媽做的菜最好吃,80、90、00后很多是吃著炸雞、薯條長大的,Ta們并不記得媽媽做的菜是什么味道,所以對美食的定義與60、70后是完全不同的。80、90、00后的消費者相對經濟壓力小很多,Ta們喜歡嘗試新鮮事物,Ta們吃的東西多了,但是能說出來想吃什么東西少了。Ta們是餐飲經營者必須關注的一個群體。
過去開個餐廳,競爭對手可能就是同一條街上的小飯館。現在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餐廳來參與競爭,有來自美國的必勝客、肯德基、麥當勞,有來自日本的壽司、有來自意大利的意粉餐廳,也有來自香港的太興、大家樂,甚至開個糖水鋪都有香港的滿記、許留山同你競爭。競爭已是無處不在,怎樣在競爭中存活?先占領客戶的認知就是生存的法則。品牌定位的關鍵是在客戶的心智中定位。不論餐飲老板們愿不愿意,你的餐廳的顧客都在不斷流失。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正在對傳統餐飲進行改造,除了那些互聯網餐飲平臺,更多互聯網餐飲、社群餐飲,伴隨著年輕一代新消費群體誕生,迎來最大的創新機會。
你如果是后入行者,用傳統思維,傳統打法,一定不會是老餐飲品牌的對手,可是正是因為你是后進者,沒有包袱,沒有束縛,只要你沉下心來研究新一代消費者需求,這個變局就是最大機會。傳統的思維去做餐飲,機會越來越小,尤其是一二線城市。但是,餐飲行業又充滿無數想象力,特別是我們將迎來90后、2000后的規模上市,他們可是幾乎不在家動手做飯的,這又是一個多么巨大,而又充滿商機的市場。
互聯網給餐飲企業帶來了團購還帶來了外賣。“互聯網 餐飲”誕生了餐飲O2O,也就是外賣。當堂食的顧客變少,競爭變得激烈的時候,餐飲企業希望依托互聯網轉移產能,外賣成為了人人都想咬一口的“肥肉”。終結果只能是,火了送餐員,旺了外賣平臺,餐廳的生意看似有所回升,其實并沒有多大改變。客戶資源流入了第三方的外賣平臺,利潤就如團購業務一般,客人很多,賺錢很少。很多跟風而動的餐廳最終也逃不過“2.5年”的短命規律。如果以國際標準來評判中國餐飲企業的成長過程,以及由此所牽涉出的發展瓶頸問題,中國的餐飲業,正處于一個環境復雜、成長空間巨大、競爭殘酷的野蠻生長期。未來二十年將是中國餐飲品牌的高速發展期,未來的中國餐飲市場一定是品牌連鎖餐飲占主導地位,區域性、個性化的餐飲為輔的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