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是春秋人物,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這段話說的是他任“士師”(典獄官,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法官)一職時,多次被罷免。于是有人勸他出國,而他卻說:若用正直的態度去處世,到哪里又能夠不被罷免呢?如果不用正直的態度去處世,又何必離開自己的祖國呢?
柳下惠既有治國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風。恰生不逢時,一直未被重用,只做過士師(管刑獄)這樣的小官。又因他執法嚴明,剛正不阿三次被罷免,從無怨言。 后世的孔子、孟子將他列為“被遺落的賢人”,孔子贊揚他:“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斯已矣。”又說:“藏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孟子》稱他“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孟子贊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世稱“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