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設置
佛山市順德區沙滘中學 梁少清
數學是什么?
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就認為數學是術,是用來解決生產與生活問題的計算方法;古希臘卻認為數學是理念,是關于世界本質的學問,數學對象是一種不依賴于人類思維的客觀存在。但可以通過親身體驗、觀察和抽象獲得有關的知識。
恩格斯斷言,數學是關于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所以是非常現實的材料。
弗賴登塔認為,數學的概念、結構與思想都是物理世界、社會存在與思維世界各種具體現象的反映,也是組織這些現象的工具,因而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它的現象學基礎。
新教材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徹底地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以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來實現學生的學習活動。舊的教學方式比較注重學生的雙基學習,通過強化訓練來促進知識的運用能力。而新教材充分地體現數學的本質——數學是一門科學,數學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探究、發現是學生學習新教材的指導思想,這就需要教師在使用新教材進行教學時,必須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創造一個合適的學習情境,來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經驗和預備知識,這樣才能為新的知識建構提供良好的基礎。為了達到使數學課堂能成為學生相互交流、思想開放、協商爭辯的理想場合,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并且應當通過經常向學生提出:“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和“如何做”等一系列問題,既起到一個引導者,又起到一個質疑者的作用,以幫助學生思考、理解、猜測、交流,并最終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
課堂上使用情境設置教學,既符合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的思想,又迎合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性格特征。在學生當前的現實中設置學習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熟識教材,以及前后知識的銜接,合理地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到該情境中,在情境內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發現,與同伴討論交流,并把獲得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最后教師作出點撥,把學生的探索發現所得規范成數學思想和理論。
課堂中使用情境設置教學的具體步驟如下:
一、 教師根據教材要求,結合學生當前的現實生活,設置合適的情境。
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操作、教具演示實驗、設置游戲規則等方式來創設情境。尋找情境素材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給學生創設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
情境(一):七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第2節《比較線段的長短》
教師擺弄著手上兩支不同長度的筆,臉上充滿疑問。
情境(二):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第1節《平行四邊形性質》
教師與學生都用硬紙皮剪出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并把它們拼成一個四邊形。
情境(三):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第2節《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 和》
教師用木條在地上擺成一個有外角的四邊形(如圖),沿A—B—C—D走一圈,每轉方向的時候稍作停頓。
1
2
4
3
二、 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情境,并就情境提出探索的方向。
對于情境(一):請同學們觀察教師手中的兩支筆后,希望大家幫忙
解決一個問題:如何比較兩支筆的長短?有幾種方法?
對于情境(二):教師在黑板上把兩個三角形拼成如圖所示,然后問大
家:這個四邊形的兩組對邊有什么位置關系?當得到
答復后,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要求大家把自己剪
的兩個三角形也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探索該平行四
邊形的對邊、對角有什么特征?能用數學推理來證實
它嗎?
對于情境(三):學生圍著觀看教師實驗后,讓同學們注意觀察教師身
體所轉的方向與角度,走完一圈停下來問大家:我的
身體一共轉了多少度?能從數學理論上得到結論嗎?
三、 學生在情境內展開思考、探索、發討論、交流等活動。這時教師應注重鼓勵每一個學生的參與,和同伴交流的積極性。
情境(一):學生擺弄手中的兩支筆,先獨立思考出方法,然后與同伴
交流,聽取別人的意見,對同伴提出的方案進行實踐操作。
情境(二):學生分頭觀察自己手中的平行四邊形,憑直覺得到一些結
論后,嘗試作出推理論述,并與同伴交流,對照自己的判
斷是否相同,有無遺漏。
情境(三):學生分組做這個實驗,親身體驗自己的身體所轉的角度,
得出結論后探索為什么有這個規律?與同伴交流心得。
四、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把探索發現的成果表達出來。這時是學生學習中的“再創造”。 弗賴登塔認為,數學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識,數學實質上是人們常識的系統化。因而每個學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獲得這些知識。事實證明,只有通過“再創造”的方式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學生通過自身活動所獲得的知識與能力,遠比別人強加的要理解得透徹、掌握得更好,也更具有實用性,一般來說還可以保持較長久的記憶。“再創造”包含了發現,而發現是一種樂趣,因而通過“再創造”來進行學習,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激發學生深入探索研究的學習動力。
五、 教師進行點撥,把學生在情境中的探索發現轉化為規范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并加以完善。這時是教師把學生牽引回課本的知識里。
對于情境(一):從上述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到比較兩線段的方法:
(1) 用刻度尺分別量取每支筆的長度,利用數字進行比
較大小。
(2) 把兩條線段放在同一條直線上比較,畫一條直線 ,
先在 上先作出線段AB,再作出線段CD,并使點
C與點A重合,點D與點B位于點A的同側。如
果點D與點B重合,就說AB=CD;如果點D在
線段AB的內部,就說AB CD;如果點D在線
段AB的外部,就說AB CD。
. .
A(C) B(D)
. . .
A(C) D B
. . .
A(C) B D
對于情境(二):從上述探索中發現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1) 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
(2)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對于情境(三):從上述實驗中發現:走了一圈后,身體轉了 。從推理
角度來看:
在四邊形ABCD中,
而
則
即四邊形的外角和等于 。
在課堂里實施情境教學具有下列一些功能:
1、 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探索發現的態度和思考問題的策略;
3、 能營造一種學生廣泛參與、提出質疑、探討問題的學習氛圍;
4、 能鼓勵學生開展相互討論,學會數學交流;
5、 這種教學模式既能面向全體學生,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造意識;
6、 教師難以用注入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啟發者、鼓勵者、點撥者,不再是講授解答的權威。
7、 對教師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在備課、教學中充分地考慮到各種可能的情況,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從發展的要求來看,不僅要讓學生
“學會”數學,而更重要的是“會學”數學,學會學習,具備在未來工作中,科學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結合教學實際,因勢利導適時地進行學法知道,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漸領會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