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近年來,隨著教學方式的“向西看齊”,協作式學習、小組式學習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上。在這種教學場景中,外向的孩子如魚得水,內向的孩子卻承受著一種迫使自己融入環境的壓力。很多家長也擔心孩子內向的性格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內向的孩子真的需要改變自己嗎?外灘君專訪暢銷書《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作者、TED熱播視頻演講者蘇珊·凱恩,請她講講“安靜的力量”。
文 | 張瑤 編輯丨聞琛
“我九歲的時候,第一次去參加夏令營。媽媽幫我打包好了行李,并在里面塞滿了書。露營第一天,顧問老師把我們召集在一塊兒,讓大家一起喊口號,現場一片喧鬧。我當時就不能理解,為什么我們的生活要如此吵鬧?雖然我還是盡力喊了口號,但我一直在等待休息的時刻,這樣我就可以遠離喧囂的環境,捧起我摯愛的書。當我第一次拿起書的時候,一個姑娘就問我:為什么你這么安靜?我第二次拿起書的時候,我們的顧問老師就走了過來,他向我重申了‘露營精神’,我們都應當努力變得外向些。于是我收好了我的書,把它們放回了箱子。”
這是蘇珊·凱恩(Susan Cain)在2012年發表的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提到的一個小故事,而那次的演講也成為了當年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并打破TED演講觀看記錄。到目前為止,這一視頻的全球點擊量已超過1700萬人次,比爾·蓋茨說這是他最喜歡的演講之一。
蘇珊·凱恩畢業于普林斯頓和哈佛大學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及商業咨詢顧問。在她任職的多年里,她親眼見過一個內向的人評估自己之難,但又發現當他們真的去做的時候,他們散發出的能量又有多么強大。她從2000年左右開始萌發研究“安靜者”的想法,之后就一頭扎進文獻研究和案例調查中,并將她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書《內向性格的競爭力》(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這本書同她之后的演講一樣受到全球讀者的追捧,曾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榜長達四年,在《快公司》雜志年度圖書榜中更是位列第一。目前,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暢銷全球。凱恩也受邀前往美國財政部、西點軍校、谷歌等機構發表關于內向的演講。
凱恩曾在書中以及過往的訪談中多次談到,內向是對安靜以及低刺激環境的一種偏好,而這并不是一種社交障礙。內向的人沉默少言愛思考,這也正是他們可以發揮巨大能量的源泉。然而我們無法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在當今社會,內向者所具有的卓越的領導力和創造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而凱恩也試圖通過她的演講和作品向世人重新解讀內向人群以及他們安靜的力量。
開頭的那個故事正是凱恩本人的親身經歷,但她在演講里說,其實她還能講出另外五十個類似的故事。為什么?因為迫使自己融入外向社會的內向者實在是太多了。到底什么是內向性格?內向性格的力量究竟在哪里?外灘君為大家遠程聯系到了這位全球知名的暢銷書作家蘇珊·凱恩。
B=外灘教育 S=Susan Cain
B:您在研究中如何定義內向者?
S:內向的人更喜歡低刺激的環境——安靜,噪音少,動靜小,這是讓他們感到最舒服最有活力的地方。相反,性格外向的人渴望更多的刺激來達到最好的狀態。刺激形式各樣——社會刺激、燈光刺激、噪音刺激等等。因此,內向的人更可能和一位親密朋友一起安靜地喝一杯葡萄酒,而不是參加滿是陌生人的喧鬧派對。很多人認為內向者是反社會的,這是種誤解。內向者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社交。
B:內向和害羞有什么區別嗎?
S:兩者確實有重疊之處,至于重疊的程度,心理學家們也爭論不休。但是害羞和內向在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害羞是對社會負面評價的恐懼,害羞的人會過分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內向只是偏愛安靜,也就是偏愛更少的刺激。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害羞的人會覺得很不舒服,但內向的人不是,他們不會感到任何恐懼。當然,即使你很害羞,你也可能是個外向的人。同時,既內向又害羞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
B:您在書中提到自己是一個內向者,并對公開演講感到恐懼。那您是如何讓自己在那次TED演講中表現自如的?
S:其實有些內向者在公開演講的時候會感覺很舒服,但我明顯不是。我對公開演講一直都很恐懼,所以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像馬拉松運動員一樣訓練,盡我所能成為最好最勇敢的演講者。
我不得不習慣成為一名公眾人物,這些天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接受采訪和演講。但我發現,當我如此熱衷于這份事業時,這件事就變得很容易。并且,不管我有多么公眾化,我都得確保自己每天有充足的安靜時間。我對公開演講的恐懼還是會時不時地回來找我,但我必須克服我的恐懼。很慶幸,我最終確實做到了。
B:您多次強調要發揮內向者的力量和競爭力,那他們有哪些力量呢?
S:內向者同外向者一樣有不可被忽視的力量,我在書中也寫到了內向者的很多優勢。但我還是要再強調一下他們的創造力和領導力。在現代職場中,有一種觀念就是,最有創造力的人,以及最優秀的領導者,都是大膽的、開拓性的、合群的,而事實上這不正確。心理學家發現,最有創造力的人往往會有嚴重的內向傾向,他們期望擁有大量獨處的時間。但是很遺憾,我不得不說現在的學校或工作場合將“協作”或者“小組學習”奉為真諦,這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內向者的創造力。
另外,內向的人會成為令人驚訝的優秀領導者。我們錯把最大聲的人當作最好的領袖。但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亞當·格蘭特通過研究發現,在管理積極主動的員工時,內向的領導者要比性格外向的領導者實施的效果更好。內向的領導者更可能讓員工堅持自己的想法,而性格外向的領導者則可能更加強勢,并將他們的想法強加于人,所以其他人的好主意很可能無處實現。當然,當員工需要很多啟發時,外向的領導者會比內向者更有作用。
B:我們可以感覺到社會上外向的領導者似乎多于內向的領導者,您覺得呢?
S: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甚至下一個時代重要的性格多樣性問題。我們都知道種族多樣性,并且認可這樣的多樣性,因為這涉及到道德底線的問題。而個性多樣性也應當如此,在學校和工作里我們迫切需要安靜的思考者。最優秀的內向領導者要敢于堅持自己的信念,并將這些信念在深思熟慮后堅定地表達出來。
B:您第二本關于內向的書《安靜的力量:內向型人格的秘密力量》(Quiet Power: The Secret Strengths of Introverts)已經出版,這本書尤其關注兒童和青少年,您為什么要專門寫這樣一本給孩子的書呢?
S:我希望這本書能做到一件事,那就是改變下一代安靜孩子的生活。根據最新的研究,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屬于內向型人格——也就是說你認識的每兩到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內向。但你或許猜不到他是誰,對吧?這是因為內向的人從很小開始就學會了假裝外向。
今天的教育更偏愛外向者,我們把孩子們放在一個大教室里,然后形成一個高刺激的環境。學校讓內向的孩子學習到他們也必須表現得像外向的人一樣。即使孩子們不愿意,他們也在不斷被鼓勵加入團體活動。這一切都是善意的,但卻產生一種累積的效應,告訴孩子他們以安靜的方式打發時間是不對的。
對我而言,就像許多年輕的內向者一樣,青春期是我最具挑戰的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合群是最主流的社交方式。在我的高中,一個學生尤其是女孩子能獲得最大的榮譽就是別人稱其為“內向”。其實我隱約感覺到,在某些事上,“嚴肅”、“敏感”之類的東西也很重要。但我大致上還是按照最主流的方式來處理我的高中生活。我真希望在青春期之前,我就能明白內向和安靜的價值。
作者
支招
如果你家中也有內向的孩子,怎么辦?
人們為什么要假裝外向?父母為什么會擔心孩子沉默或者不合群?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進而不能獲得成功。其實,這里暗示了一種社會價值觀的導向:我們要成為外向的人。
凱恩在書中將這樣的社會價值系統概括為“外向理想型”(Extrovert Ideal)。在這樣一個系統中,“幾乎每個人都堅信最理想的自我狀態就是善于交際、健談的人格,即使是在聚光燈下也應該談笑自如。”我們被告知,“好的性格就是要勇敢、快樂、善于交際”。
而這樣一種價值觀根植于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書中寫道,新經濟的出現讓美國轉變成以商業為導向型的社會。在這種社會里,有一種人才必不可少,那就是社交人員和營銷人員。他們需要始終將微笑掛在嘴邊,要通過和顧客不斷交談來獲取利益。
很多人會想,中美社會文化不同,中國人本身就具有內向的基因,自古以來,我們的文化就崇尚“無聲勝有聲”。而這也是凱恩在書中提出的觀點:文化因素影響一個社會對于理想型性格的定義和判斷。相對于美國社會的“吵吵鬧鬧”,凱恩還在書中贊揚了中國人具有力量的沉默品格。
但是,我們是否也需要考慮下: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我們的課堂是否也越來越重視“協作”和“小組學習”?外向的孩子在被褒獎,而內向沉默的孩子會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希望扭轉他們這種內向的性格,正如現在的美國社會一樣。
在真實生活中,內向的孩子存在于社會的角角落落。那么如果你的家里也有這樣一個內向的孩子,你又該如何和他們相處呢?凱恩在她的書里為大家提供了一些真實案例做參考。
(以下內容摘編自中文版《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內向不是一種病,根本不需要治療
“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需要社交技巧方面的幫助,那老師或者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就像我們給那些需要在數學或閱讀方面額外關注的孩子補習一樣,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社交上的問題而去否定他。”
凱恩在書里記錄了她從密歇根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杰里·米勒博士那里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叫伊桑的“患者”。伊桑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兒子表現出了一些性格上的問題,于是很擔憂。伊桑有什么問題呢?原來伊桑已經7歲了,他經常被小他3歲的弟弟揍,但他從來不還手;父母把他送到棒球場和足球場上參加競技比賽,他卻只想回家讀書;伊桑很聰明,但是在學業表現上最多也只能算是中游水平,他更喜歡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興趣愛好上;他有幾個朋友,但是從來不參加班上的社交活動。伊桑的父母擔心他可能得了抑郁癥,所以帶他去心理咨詢或醫療中心進行治療。
雖然伊桑的父母對伊桑很擔憂,但米勒卻很樂觀,他堅定地認為伊桑是沒有病的。他覺得伊桑就是一個典型的哈利·波特型的孩子——喜歡讀書。他有很多事情想與別人分享,他能夠接受父母的程度遠大于他們接受他的程度。他不覺得父母是反常的,只是他們跟自己不同而已。這樣的孩子在其他家庭中會被當成模范。很可惜,伊桑的父母卻從來沒有看到他的光芒。
米勒說,內向不是一種病,它根本不需要治療。但很遺憾,伊桑的父母最終還是找到了一位愿意對孩子進行“治療”的心理學家。而米勒卻開始擔憂伊桑了,他說這就是典型的“醫源性”問題,正是這些所謂的治療讓一個孩子生病,這會把一個非常健康的孩子變得不正常,而且會破壞他對自我的認知。米勒說,對于這樣的孩子,只要父母能夠多一點關心和理解,他們就可以和孩子相處得很好。父母需要從自己的喜好中退一步,來理解他們沉悶的孩子眼中的世界。
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幫助他們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從伊桑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伊桑有自己的興趣以及專注的領域,而研究表明,對于內向的孩子來說,正是他們對于某些事情的強烈熱情成為了孩子發展的先決條件。這些天賦和興趣是孩子們信心的源泉,即使他們和同齡人之間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也不會因此感到沮喪。
雖然內向者會逃避一些社交,但是他們也需要一兩個親密的好朋友。兒童發展專家認為這對于孩子們的情緒和長遠的社交發展至關重要,而他們在學校是否受歡迎其實并不重要。內向的孩子需要的是獲得社交的技能,交到一些朋友,而不一定要變成校園里最活躍的人。
(圖片來源:《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