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莉
單位:唐都醫院
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是由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疾病,可根據病程時間分為急性、遷延性和慢性,病因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那么兒童腹瀉嘔吐時,液體療法怎么做?
一、體液分布
體液一般占體重的60%,其中細胞內液約占40%,細胞外液包括組織間液和血漿,共占約20%。
圖1.一般體液分布情況
而不同年齡的兒童體液分布有各自的特點,即隨著年齡的增大,體液占體重的百分比減少,其中細胞內液變化不大,而細胞外液中的組織間液所占百分比明顯減少。
圖2.不同年齡兒童及成人體液分布情況
二、脫水性質
脫水是指水分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引起的體液總量、尤其是細胞外液總量的減少,除了喪失水分外,還有電解質的丟失。
根據水分的喪失情況,從程度上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根據電解質的丟失情況,從性質上分為低滲、等滲、高滲。
▎脫水性質的區分
圖3.等滲、低滲、高滲性脫水時體液分布情況
等滲性脫水,以失水與失鈉成比例為特點,血鈉水平在130~150mmol/L范圍,機體處于細胞外液等滲、循環容量和間質液減少、細胞內液無變化的狀態。
低滲性脫水,以失鈉大于失水為特點,血鈉水平低于130mmol/L,機體處于細胞外液低滲、水從細胞外液向細胞內液轉移的狀態,一般脫水癥狀嚴重,容易出現低血容量休克。
高滲性脫水,以失水大于失鈉為特點,血鈉水平高于150mmol/L,機體處于細胞外液高滲、水從細胞內液向細胞外液轉移、細胞內液丟失更明顯的狀態,一般可出現口渴、脫水熱、驚厥、頭痛等癥狀。
圖4.等滲、低滲、高滲性脫水的對比
▎脫水程度的判斷
脫水常見的體征有皮膚彈性的變化、眼窩/前囟凹陷、少淚或無淚、口唇干燥、肢端涼、少尿或無尿等。
圖5.脫水的常見體征
可以從丟失體液量及臨床表現和生命體征等方面來判斷脫水的程度。
輕度脫水時丟失體液量約50mL/kg、占體重的5%以下。
中度脫水時丟失體液量約50~100mL/kg、占體重的5%~10%。
重度脫水時丟失體液量約100~120mL/kg、占體重的10%以上。
從臨床表現如精神狀態、皮膚彈性、黏膜干燥程度、前囟及眼窩凹陷程度、肢端溫度、尿量情況,以及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也可以判斷脫水的程度。具體可見下表。
圖6.輕度、中度、中度脫水的辨別
三、液體療法
針對兒童脫水的補液治療可分為口服補液和靜脈補液。
1.口服補液
口服補液是一種有效、性價比最高的治療方法,能夠預防脫水并治療輕、中度脫水,循證證據顯示口服補液鹽方法與靜脈輸液一樣有效。
WHO推薦的最佳低滲補液鹽即臨床中常用的口服補液鹽III(ORS III),滲透壓屬于較適合的245Osm/L、張力僅1/2張,適用于輕中度的脫水,同時補充鈉鉀氯。
相較于前兩代的口服補液鹽,ORS III能夠快速補液、安全止瀉,減少高鈉血癥發生的風險,且口感微甜易于入口。
口服補液鹽的用量應根據患兒的脫水程度、年齡及體重決定,糾正輕-中度脫水時可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用量:用量(mL)=(50~70)(mL)×體重(kg),在4小時內服完,后應密觀患兒病情,4小時后再次評估脫水情況。
圖7.針對脫水程度及患兒年齡,口服補液鹽的使用劑量及方法
在配置口服補液鹽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①每袋ORS III只能用250mL的水來溶解,避免太稀或太濃,影響滲透壓從而影響補液功效;
②不能將一袋分成幾次溶解,由于無法精確拆分,亦可能會影響滲透壓;
③不能添加糖、牛奶、果汁等,因為可能會改變滲透壓;
④放涼后可隔水加熱,但不能直接添加熱水;
⑤配置好的溶液可以保存24小時,應注意避免污染。
圖8.口服補液可能失敗的情況及處理
針對中重度脫水及口服補液失敗的患兒,在沒有靜脈補液條件的情況下可使用鼻飼補液:以20mL/(kg·h)的速度補充,總量不超過80mL/kg,并且每1~2小時評估脫水情況。
在補液量以80mL/kg計算時,應先補充總量的2/3,嬰幼兒在5小時內補完、兒童在2.5小時內補完,同時每1~2小時評估,根據脫水糾正情況調整補液速度。
2.靜脈補液
在出現以下情況時,可視為靜脈補液的指征:
①休克(循環衰竭);
②脫水導致意識水平的變化或嚴重酸中毒;
③脫水情況惡化,口服或腸內補液治療無進展;
④口服或鼻飼補液時仍持續嘔吐;
⑤嚴重腹脹或腸梗阻。
靜脈補液的原則:定量-定性-定速三步走。
首先根據脫水的程度決定補液量,再根據脫水的性質決定液體種類(等滲性脫水使用1/2張液體,低滲性脫水使用2/3張液體,高滲性脫水使用1/3~1/4張液體),最后確定補液速度及步驟。
應遵循“三先兩補”和“三觀察”原則:
三先兩補:是指先快后慢、先鹽后糖、先濃后淡、見尿補鉀、見驚補鈣;
三觀察:應觀察尿量3~4小時后是否增多、酸中毒6~12小時后是否糾正、皮膚彈性12小時后是否恢復。
圖9.常用混合溶液的成分及簡易配制方法
在明確了補液原則后,下一步便是落實具體的補液方法。
首先應確認第一天補液的總量,由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維持量組成,具體可見下表:
圖10.第一天補液定量方法
第一天補液可分為擴容、補充累積損失量、維持補液3個階段。
擴容階段的目的是快速補充循環血量、恢復或改善腎功能,在這個階段應使用2:1的等張含鈉液或1.4%的碳酸氫鈉溶液20mL/kg(總量不超過300mL),在30~60分鐘內靜滴完畢。
補充累積損失量階段的目的是在8~12小時內糾正脫水,不需要擴容者可直接從本階段開始,在這個階段的液體選擇取決于脫水的性質,補充量取決于脫水的程度,在8~12小時內靜滴完畢(滴速約8~10mL/kg·h),在高滲性脫水時補液速度宜稍慢。
維持補液階段的目的是補充生理和繼續損失量,一般選擇1/4~1/5張的含鈉液,補充量為總量減去累計損失量,在余下的12~16小時內靜滴完畢(滴速約5mL/kg·h)。
第二天補液主要補充生理維持量和繼續損失量。
其中生理維持量可使用1/5張液體60~80mL/kg,繼續損失量應根據丟失隨時補充1/2~1/3張液體,在12~24小時內勻速滴入。
同時,應注意維持酸堿平衡及補充電解質的丟失。在糾正酸中毒時,可根據以下計算公式,先給予半量后,根據血氣分析再行調節,緊急情況下可以給予5%碳酸氫鈉溶液 5mL/kg或1.4%碳酸氫鈉溶液20mL/kg,均可提高 HCO3- 5mmol/L。
圖11.糾正酸中毒的簡易計算公式
在糾正低鉀血癥時,應根據患兒的低鉀程度來決定補鉀量。
輕度低鉀血癥應補鉀200~300 mg/(kg·d),即10% 氯化鉀2~3mL/(kg·d),可口服補鉀;
嚴重低鉀血癥應補鉀300~450 mg/(kg·d),即10% 氯化鉀3~4.5mL/(kg·d)。
應注意以下原則:
①見尿補鉀,或確認患兒在就診前6小時內曾排尿;
②補鉀濃度應小于0.3%;
③禁忌靜推補鉀,避免引起心肌抑制、心跳驟停等嚴重并發癥;
④每日補鉀總量的補充時間不能少于6~8個小時;
⑤靜脈補鉀時間在4~6天。
在出現驚厥時,可予補鈣: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 10mL 10%葡萄糖 10mL,同時監測心率。在驚厥無好轉時,還可予補鎂:靜脈滴注25% 硫酸鎂0.2~0.4mL/kg。補充鈣鎂時應注意與洋地黃類藥物間隔使用,同時監測心率不低于80次/分;不可漏到血管外,不可皮下或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