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山西省共轄有119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016年列入國家扶貧計劃的貧困縣有35個,其中9個特窮縣分別是陽高縣、廣靈縣、壺關縣、左權縣、五臺縣、寧武縣、偏關縣、汾西縣、方山縣。
有人曾用:“窮、落后、閉塞”來形容這些地方,雖然這里交通不便,開發程度較低,經濟也相對落后,,可是這里有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美麗的自然風光,下面讓我們去這些小縣城看看。
1、陽高縣
陽高縣西漢置高柳縣,金改名白登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稱現名。陽高地處山西省東北部,北隔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與渾源、廣靈為界,西與大同縣毗鄰,東與天鎮縣、河北陽原接壤,總面積1726平方公里。
景點:
守口堡
守口堡為明長城大同鎮關口堡。位于陽高縣境內。據史載,為1546年設,明隆慶年間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鎮告急。今城堡已毀。長城由守口堡至鎮宏堡,人為破壞較少。每年四月賞杏花,六月摘京杏,十月觀紅葉,古長城的壯美和塞北的蒼茫群山給你別樣的感受。
六棱山位于陽高縣南部,最高峰名為黃羊尖,與北岳恒山相毗鄰,為大同第一高峰,號稱“大同屋脊”。黃羊尖頂部為巨大而平坦的高山草甸,面積為大海陀草甸的10倍。六棱山風光濃郁、景觀奇險,遠眺五峰突兀,山色如黛,近看草木蔥攏,山花爛漫,如同一幅艷麗迷人的畫卷。郁郁蔥蔥,景色怡人,十分壯觀,實為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采涼山
采涼山位于陽高縣長城鄉,古稱紇貞山、紇干山、采藥山。系陰山余脈,海拔2144.6米,為大同之鎮山。該山是一典型的地壘山,山體渾圓,山頂平坦,山腳廣泛發育洪積、坡積物,總面積為649.1平方公里。歷史上北魏建都大同,這座山曾是皇家御用獵場。
2、廣靈縣
廣靈縣,隸屬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東北邊陲,北岳恒山東襟。東與河北省蔚縣毗鄰,南同靈丘縣接壤,西連渾源縣,北接陽高縣和河北省陽原縣。廣靈縣縣境內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種地貌類型,黃土分布廣泛,地勢西高東低。永定河源流壺流河橫貫東西,屬海河水系。
景點:
壺流河濕地
壺流河濕地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廣靈縣城東南部。主要保護對象為國家瀕危動植物(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白尾海雕、大鴇、金錢豹等以及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等)和壺流河流域濕地生態系統。
甸頂山
距廣靈縣城48公里的六棱山南側,有一片總面積66平方公里的高山草甸。這里植物種類繁多,花草茂盛。在核心區有一座稀奇的大山叫甸頂山。山腳下起伏 蜿蜒的路邊金黃色的油菜花一塊塊一片片,在燦爛的陽光下色彩迷人;溝溝岔岔里的山杏、山桃、野黃花、蕨菜、油蘋蘋等野菜野果一簇簇一叢叢,點綴的到處生機 盎然。山腰間的松樹林、天然樺樹林、沙棘林郁郁蔥蔥,密不透風。
白玉石林
廣靈縣漢白玉石林坐落在縣城西北部堪稱華北地帶物種資源寶庫的六棱山主峰東側。據測繪資料顯示,石林平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體南北長500米,東西寬100米,景觀柱型群體最高約30米。漢白玉石林,造型各異,錯落有致、千姿百態。石林最奇特的地方是在不 同的時間、不同的光照、不同的方位來觀賞,就會出現不同的景致。
3、壺關縣
壺關縣隸屬于山西省長治市,位于山西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壤。因古治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頂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中間空斷,山形似壺,且以壺口為關,而得名壺關。
景點
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游區地處晉豫兩省交界,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東南部,占地面積225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達74.9%。被譽為“世界奇峽,天然氧吧”、“千里太行第一峽”。 境內千峰競秀,萬壑爭奇,集雄、奇、險、幽、秀、美于一體,主要景點有紅豆峽、青龍峽、黑龍潭、紫團山等,繪成了一幅風光秀麗的壯美畫卷。
4、左權縣
左權縣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東南部,太行山主脈中段西側。界于北緯36°45'—37°17'、東經113°6'—113°48'之間。北連和順,西接榆社,南鄰武鄉、黎城東,與河北邢臺、武安、涉縣接壤。1942年5月25日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于此,山西人民為紀念左權將軍,遂更縣名為左權。
景點:
龍泉國家森林公園
在左權縣有一處美麗而神奇的樂園,那就是總面積為24119.6公頃的龍泉國家森林公園,園內奇峰峭壁,層巒疊翠,龍泉天池景觀奇特集北國雄姿與江南秀色于一體,是太行山上不可多得的旅游勝地。龍泉公園有72處景點,分4個景區。主要景點有:龍泉瀑布、密林峽谷、雷音寺、龍泉湖、三仙洞、雄偉的古牌坊大門、近百米的龍脊圍墻、險峻奇特的峭壁掛松。
蓮花巖莊園風景區
蓮花巖莊園風景區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桐峪鎮桐灘村,距離左權縣城30公里。蓮花巖景區地處太行山脈,屬于丹霞地貌,億萬年前地殼運動,形成山高壁仞,層 層似蓮瓣相疊壘,故名蓮花巖。
5、五臺縣
五臺縣,位于山西省境東北部,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與河北省以太行山脊為界。面積2865平方公里,轄6鎮24鄉。縣城距忻州70公里,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五臺縣屬土石山區,整個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最低處神西鄉坪上村,海拔僅624米。
景點
五臺山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五臺縣東北隅。繞周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五臺各有其名,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五臺之中北臺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
佛母洞
佛母洞是一個天然石灰巖洞,坐落在五臺縣臺懷鎮南10公里的南臺東南支脈接近山頂的一段巖壁右側,也叫千佛寺、千佛洞、父母洞。佛母洞又被人們稱為千佛洞,按佛經說,釋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釋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國善覺王的女兒,迦毗勻衛國凈飯王的第一夫人。
五龍池
五龍池風景區位于太行山東部,佛教圣地五臺山腳下的陳家莊鄉境內,東與河北省接壤,南與山西省盂縣毗鄰。主要包括五龍池(山水、神秘龍池)、白羊(山石、自然景觀)、陡寺(寺廟、佛教文化)蓮花池(山花、黃花、金蓮花)四部分。五龍池風景區海拔在1010—1910.8米之間。主要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晉冀交界線15公里,東面全部是懸崖峭壁。白羊、北黑山是重要關隘。這里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置身其間,怪石嶙峋、飛瀑直泄、每一塊奇石、每一潭清泉無不展示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之力。
6、寧武縣
寧武縣,又稱鳳凰城,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寧武縣一般海拔在2000m左右。東部為云中山,最高峰海拔2428m。西部由管涔山、蘆芽山組成。西南部為呂梁山,北部為洪濤山,東北部為禪房山。
景點:
萬年冰洞
位于寧武縣涔山鄉麻地溝村東,海拔2300米的山上,萬年冰洞的奇特在于以本地洞外的氣候條件論,根本構不成結冰的環境,而洞內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處冰層越厚。特別是夏天,洞外碧草如茵,鮮花盛開,而洞內寒氣襲人,冰筍玉立。
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
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山西省寧武縣東寨鎮,公園內高山聳峙,峰巒奇拔,山脈綿延,橫亙千里,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有旅游景點50多處,如蘆芽滴翠、汾源靈沼、象鼻支鍋、天池、萬年冰窖、萬佛洞、小懸空寺、管涔-等,是一處以險山、奇峰、森林、湖泊和珍禽異獸組成的國家級森林旅游區。
7、偏關縣
偏關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邊陲,處于黃河南流入晉的交匯處。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相望,南于本省河曲、五寨兩縣相連,東于神池、朔州兩縣(市)毗鄰。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
景點:
老牛灣
老牛灣位于山西省和內蒙古的交界處,以黃河為界,她南依山西的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西鄰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是一個雞鳴三市的地方。黃河從這里入晉,內外長城從這里交匯,晉陜蒙大峽谷以這里為開端,我國黃土高原滄桑的地貌特征在這里彰顯。同時也有大河奔流的壯麗景觀。這里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
迤西洞
位于偏關縣城東南35公里迤西村東北處的石洞洼內。迤西洞深約五公里,洞內蜿蜒曲折,高低有錯,寬窄懸殊。高處足有十幾米,低處只尺許,闊處若小型劇場有余,窄處只能側身過。洞內潔白似雪的鐘乳石,琳瑯滿目,鐘乳石筍奇形怪狀,挺拔滴翠,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洞內還有清澈見底的“青龍地”神泉水潭;有怪石交錯的“仙人橋”凌空飛架;有粒細如面的“明沙梁”熠熠閃光;有巨大的“鐘鼓石”;有白嫩圓潤的“控馬柱”似幢獨立。另有一小洞,形若盆狀,洞口處冷風嗖嗖,可聞水聲。相傳此處即為神仙之宅。
8、汾西縣
汾西縣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臨汾市北部,因地處汾河以西,故名汾西。北連呂梁市交口縣、晉中市靈石縣,南接洪洞縣,西依姑射山與隰縣、蒲縣接壤,東鄰汾河與霍州相望。全縣國土面積8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萬畝,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以山地、丘陵為主。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
景點:
姑射山
姑射(音夜)山位于汾西城西部邊界,距縣城30公里,海拔1890.8米。風光綺麗,四季宜人,山峰疊翠,樹木蔥蘢,鳥鳴泉泠,松濤嘯吟,大片的原始森林展現了大自然的原始風貌。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春秋時節登高攬勝,可壯觀天地一消胸中塊壘。夏季清爽宜人,是避暑的勝地。
師家大院
師家大院位于汾西縣城東南5公里的僧念鎮師家溝村,在霍州市西北,距大運路5公里。這個龐大的建筑群,創建于清乾隆34年(1789年),擴建歷經80余年,占地面積10余萬平方米。與喬、王兩家大院所不同的是,這里的地形地貌與建筑特點巧妙結合。放眼望去,建筑群依山就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南邊臨河,避風向陽,自然布局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統呈階梯形狀,真是一塊天然的風水寶地。
9、方山縣
方山縣,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呂梁山中段西側。方山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方山縣整體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北川河縱貫南北,最高海拔2831米,最低海拔987米,屬黃土丘陵溝壑區。
景點: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于山西省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于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圣地之一。
南陽溝森林公園
南陽溝景區,位于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積翠鄉以東10公里處,是山西省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森林公園。
南陽溝森林公園,山上森林植被覆蓋總面積為57369畝,木材總蓄積量658202立方米,是山西省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森林公園。漫步南陽溝,莽莽林區森林茂密,勢如海洋;山脈縱橫,層巒疊嶂。置身其中,宛如回到大自然懷抱,令人心曠神怡。越過叢林,南陽天池碧波浩渺。綠樹簇擁,形態各異的砂巖石峰巍然屹立;若是蕩舟湖上,則波光粼粼、奇峰綠樹盡映其中,真真一派“落霞伴漁鷹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