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記錄生活 真情溫暖人心
走馬黃河之函谷一關
張德麗
到函谷關的時候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太陽偏西。
離開風陵渡時,并沒有返回潼關上高速,而是聽從了飯館老板的建議,走山西芮城348省道,57公里后到達大禹渡。
大禹渡又名神柏峪,是人類早期活動的興盛之地,其古遺址屬龍山文化。傳說,公元前2100年間,黃河流域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大禹受舜之命率眾治水,隨山刊木,踏勘水勢來到此處,在這里栽下一棵柏樹作為確定高山大川觀察水勢的標志,在柏樹下得到圣水觀音點化,悟得疏而導之的治水良策,遂把治水大軍屯住在這里,并由此乘舟上鑿龍門,下開三門,連續治水13年,三過家門無遐一顧,終取得治水成功。后人為大禹的精神和功德所深深敬仰,就把這里稱為“大禹渡”。從古至今,萬里黃河兩岸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僅此一處(不過,近年青銅峽新建了一個大禹文化園)。
從景區門前的導覽圖與簡介可知,景區面積不小,景觀也不少,什么望岳亭、風動亭、神泉水、待濟亭、迎曦亭等,游人說還有黃河之上的玻璃橋等。然值得看的遺跡也就有兩處,一是有著4000多年樹齡的大禹手植柏樹,一是清道光四年立的石碑《神柏峪重建禹王廟碑》。大禹的治水功績與立國同輝,數千年來,國人對之敬仰有加,不容置疑。但因時間關系,我們沒有進去探訪。
不過,令我們感到新奇的,卻是建在大禹渡上的電灌站。歷史上巧妙利用黃河之水澆灌農田,是沿河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青銅峽的唐俫渠即是如此。大禹渡電灌站亦如此。大禹渡電灌站建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分兩級揚水,提水為八個流量,總揚程為214米。
最初并不知道我們費了很大力氣爬上的一個書寫著“大禹渡”大標語碑的前面,就是電灌站的沉沙池。我們只是想從大標語牌基座的高臺上觀望一眼大禹渡就走。這一望不要緊,望到了圍墻外直徑1米多粗的抽水管道。我們從未見過如此粗壯的管道,一下子被震撼了。另一個震撼卻是眼前的沉沙池,這是電灌站一級站和二級站之間的兩廂四萬立方米的沉沙池。池中之水一改黃河渾濁的容顏,而是清澈潔凈,以為是涓涓小河。這是因為經過百米之下的一級站移動式泵車抽水,使泥沙排入黃河,清水抽上來聚集到了沉砂池,然后通過管道澆灌良田。據說受益面積有28.6萬畝之多,令人贊嘆。
離開大禹渡向東,一路在平原與丘陵上高低盤桓。村莊邊與地畔靠立著收割下來的芝麻桿,細細長長的,一捆捆,一片片,看樣子這里盛產芝麻。據說芮城有一種吃食,叫麻片,以其甜、香、酥、脆而久負盛名,始于明末清初,有 300 年歷史。此外還有“一滴香”小磨香油很著名,看此情景,一定是真的。
稍帶的風景一閃而過,函谷關的迫近,才是令人激動的。我們很快進入靈寶縣境,過了函谷關大橋就到了黃河右岸的函谷關。
即便是多云天氣,下午4時,陽光還是從厚厚的云層投射出些許光亮。
徜徉在函谷關偌大的景區,最先入眼的是澗河。河面寬闊,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像一道天塹橫在兩道土原之間,夾裹著狹長的溝谷。茂密的林木花草,搖曳著綠蔭。溝谷的西面是高原,它的名字叫稠桑原。
所謂“原”,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的地貌,是由于水流沖刷而形成的一種臺狀高地,這種地形頂部非常平坦,且面積非常大,但四周往往因為河流沖刷而形成峭壁陡立的模樣。而在這一區域,這種“原”往往是決定地形交通的最主要的因素。
稠桑原北側緊靠著黃河,峭壁絕立;東臨絕澗,難以逾越;南側連接秦嶺,原上松柏密布,桑林叢生,根本無法通行。只有原的中央,有一條裂縫,寬度不過數米,可以穿原而去,這條裂縫就是號稱“丸泥可塞”的天下險要函谷道。
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東起弘農澗西岸的函古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至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僅容一車通行。谷岸坡度40至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名“函谷關”。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巖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
就整個秦國的地勢來講,南方是秦嶺山脈,北方是賀蘭山,山脈東面恰恰是黃河幾字形的右側河流,而函谷關正好位于幾字形的右側轉折方向。如果要想對秦國采取任何制衡或者是包圍的軍事行動,只能走函谷關。因為北側需要經過少數民族匈奴的領地,南側需要翻越十分險峻的秦嶺山脈,所以南北兩側十分不切實際。如果順著黃河一路向北,沿渭河逆流而上,要面對滔滔河水,對于水軍的挑戰太大,一旦秦國軍隊在河的兩岸設伏,那來犯者可能便有來無回了。所以走函谷關進行正面上的交鋒雖然是下策,但卻是唯一進攻整個秦國的出路。
秦國憑此抗衡六國數百年,最終得以統一天下。所以,函谷關習慣上被稱作“秦函谷關”。函谷關之于秦國的重要意義,絕非任何險要地勢可以匹敵。如果沒有函谷關,秦國不可能做到進可攻退可守,更不用說在短時間之內成為春秋戰國的霸主,進而統領天下建立秦朝。
我們來到關城。
關城遺址建筑已無存。據考證,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墻長1800米,西城墻長1300米,南城墻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現在的關城為1992年修建的復古建筑,是依據成都青陽宮漢墓出土的漢畫像磚雕上“函谷關東城門”圖像修建的。關樓南北長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座西向東,為雙門雙樓懸山頂式三層建筑,樓頂各飾丹鳳一只,叫“丹鳳樓”,也有人稱“雙鳳樓”。它承襲了秦漢的建筑風格,上部城樓都是木質結構,下層磚石壘砌。
關城看上去威武宏大,附近有戰國武器庫——豎井式箭庫,是1986年發現的。箭庫深11米,直徑0.9米,箭為鐵桿、銅簇,每三十枚為一束,雖已銹跡斑斑,但足以為戰爭的佐證。
也許,從現代戰爭的角度看函谷關,似乎不值一提,也沒那么險峻。但在冷兵器時代,此關“車不分軌,馬不并鞍”,易守難攻,被喻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泥丸而東封函谷”。
東去洛陽,西達長安,這里是必經的咽喉之地。“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
是的,與潼關一樣,這里自古是兵家的必爭之地。2000多年的歷史里,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爭達16次之多,而潼關則多達45次。這里常駐重兵,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不少戰役可以說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曾有這樣的說法,誰擁有了函谷關,誰就擁有了戰爭的主動權。
站在新修復的關城上,面對雄偉壯觀的關城樓和厚重的城門洞,耳邊似乎傳來戰馬的嘶鳴和炮火的轟然聲。
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西漢賈誼的《過秦論》寫道:“于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可見函谷關的戰略影響。
公元前206年,楚懷王、項羽、劉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聽從張良建議選擇秦國兵力較弱的線路進攻,從陜西的商洛經武關提前進入關中。而項羽自恃兵力強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關時,聽說劉邦已入關中,大怒,命大將黥布強行攻關,并把關樓燒毀。然后,演出了千古絕唱“鴻門宴”。
安史之亂時,唐軍主帥哥舒翰被迫放棄守城計劃,與叛軍會戰于函谷關西原地區,遭到慘敗。1944年,侵華日軍在函古關遇到了國民黨軍隊胡宗南部的有力抗擊,遭受重創,被殲滅2000余人。
天險在軍事防御中有著重要意義。在軍事戰爭中,如果防守一方能夠合理地利用天然屏障,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憑借著少量的軍事力量,對大規模的軍事侵略進行有效的抗爭,無論是秦朝憑借函谷關來防御六個國家的聯合侵略,還是唐王朝憑借潼關來防范安史之亂,都給我們上了一課。
但后來,函谷之險消失了。為什么呢?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由于黃河下切,河道加深,黃河水位隨之降低,使得原來的河道裸露出來,行人可以直接從河灘上經過了。二是稠桑原上的森林消失,人們也可以直接從原頂經過了。這樣一來,函谷關就失去了作用。
既然函谷關失去了作用,那就必須另找一個地方來代替函谷關的作用,所以,潼關就出現了。關于潼關,另文有敘。
函谷關除了軍事上的意義外,還有其文化上的價值。
在函谷關景區的中軸線上,一尊老子的金色塑像莊嚴肅穆地佇立著。塑像的身后,是被稱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圣宮。太初圣宮始建于西周,原名太初觀,唐玄宗李隆基御賜天寶觀,宋改為太初圣宮,是為了紀念老子當年在此著寫五千言《道德經》而修建的。
所謂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氣或最初形成的狀態。據史書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善觀天象,精通易經。早先就曾在終南山結草為樓,夜觀天象,是為樓觀臺。其精思志道,不求聞達,周朝廷聞之拜為大夫。后尹喜調任函谷關令。一天,尹喜登上一個土臺,發現東方有一團紫氣升起,知道有圣人要從函谷關經過,于是沐浴更衣,靜靜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長髯的老者,騎著青牛,從東方徐徐而來。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因為看到周室衰微,朝政廢弛,便決定經函谷關到西域隱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懇請其著書立說,老子很高興地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經》,“紫氣東來”的成語就源于此。后人為了紀念此事而修建了瞻紫樓,又名望氣臺。
老子過了函谷關,一路向西,來到秦嶺腳下的樓觀臺,高崗筑臺授經,將《道德經》傳于尹喜,且傳道授法,尹喜行其旨。后老子在西樓觀羽化。老子選擇這個南依秦嶺、北瞰渭水的風水寶地,讓這個亂世中圣人的心找到了歸宿。于是,這部流芳百世的《道德經》便成就了函谷關和樓觀臺,使它們成了鼎鼎有名的道教圣地。
太初宮主殿之上有“雞鳴臺”,又叫田文臺。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重建的雞鳴臺傳說就是當年田文的食客學雞叫的高埠。
戰國四君子中名氣最大的孟嘗君,門下養有食客三千人。秦昭襄王為了成就霸業,請孟嘗君來做丞相。秦國的大臣因怕孟嘗君的到來而影響了自己的地位,就千方百計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本想重用孟嘗君的秦王,一時拿不定主意,只好將孟嘗君暫時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秦王的弟弟涇陽君,在齊國作人質時和孟嘗君是好朋友,見孟嘗君有難,便出面去求秦王的寵妃燕姬。燕姬對孟嘗君獻上的玉璧不屑一顧,只想要白狐裘。可是白狐裘只有一件,孟嘗君入關時已經將它獻給了秦王。孟嘗君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一位門客自告奮勇,學狗叫瞞過看庫人,從狗洞進入王宮庫房,盜出白狐裘,獻給了燕姬。得到白狐裘后的燕姬,趁著夜宴的機會,勸說秦王放了孟嘗君。秦王經不起燕妃的軟磨硬纏,便下令放了孟嘗君。
得到過關文書的孟嘗君,害怕秦王反悔,率領一幫人急奔函谷關。趕到函谷關,正是半夜。按秦的法律,“雞鳴開關,日落閉關”,孟嘗君一時沒了主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突然傳來一陣嘹亮的雞鳴,引得關內外的雞全都叫了起來。原來是孟嘗君門下的一位食客,跑到高臺處學雞叫,守關人員不辨真偽,聽到雞鳴便迷迷糊糊爬起來開了關門,驗了過關文書,放孟嘗君一行出了關。秦王果然反悔,派兵來追,但是為時已晚,孟嘗君一行泛起的灰塵,已經落下許久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離開秦國,逃回了齊國。后人據此在高臺上建了雞鳴臺,以示紀念。
而“公孫白馬”的故事也發生在函谷關。當時趙國一帶的馬,流行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批死亡。為了嚴防瘟疫傳入秦國,秦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公孫龍辯到:白馬非馬,怎么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白馬是馬。公孫龍講: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楞了,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公孫龍常以雄辯名士自居,娓娓道來:“馬”是指名稱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言,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個概念。譬如說要馬,給黃馬,給黑馬都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黑馬、給黃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關吏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云里霧中,茫然中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唐玄宗改元也與函谷關有關。李隆基登基后,就想著煉丹成仙,有許多方士道人奉獻丹藥,全家升遷。有個叫田同秀的參軍,早朝時,說他夢見太上老君在函谷關丹鳳樓會見了他,告訴他在著經的地方埋有一個桃符,誰能得到它,誰就能得天下。玄宗聽后,馬上命田同秀帶人到函谷關掘地三尺,果然挖出一個桃符,上面刻著一個“木”字,眾臣解釋為四十八。即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隨即改開元年為天寶年號,立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縣為靈寶縣。
如此眾多的傳說故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動聽美妙,給函谷關披上了神秘而斑斕的外衣,而歷代文人墨客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100余篇詩作,又給函谷關以瑰麗而深沉的內涵。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我們走出了景區。售票口關閉,然仍有不少游客趁著門衛下班不設防的當兒,走入景區,去感受黃昏幽靜的名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