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都存在貧窮,即使發達的美國,更不用提非洲國家了。
但奇怪的是,即使工資提高,收入增加,但依舊擺脫不了貧窮?2019最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出了這個問題,建議看完,這對我們理解貧窮和財富的本質非常有用。
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邁克爾·克萊默(Michael Kremer),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發展中學會的教授。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法國發展援助經濟學家,她是過去十年間論文被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女性經濟學家。
② 研究成果,引人啟發
其中,阿比吉特與埃絲特合著一本經濟學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
為什么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15年以來,為了弄清為什么會貧窮,貧窮又會導致哪些特定問題,從而不斷讓窮人陷入無法逃離“貧窮陷阱”的怪圈,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NGO(非政府組織)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研究結果能給我們帶來啟發,從根本上剖析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其內容含有圖表公式,有點苦澀,這里直接分析研究者的成果。
兩位學者在去一個摩洛哥的偏遠村莊考察時,發現許多兒童表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況。但不可思議的是,許多家里都有電視機,并且不是賒賬買的。研究者感到非常奇怪:電視機并不能改善他們的經濟情況,而且浪費時間消磨意志,但是吃的好更健康卻可以幫他們更好提高生產力。寧可把攢很久的錢用來買電視機,卻不愿意花錢改善自己的營養不良狀況。學者就問:“如果你們在一家人都吃不飽飯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買這些東西呢?”同樣,在印度的極度貧困地區,許多母親會為自己的女兒攢錢,提前準備婚禮,比如買一個小首飾,一個不銹鋼水壺。窮人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質醇含量,并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沖動型決定。有壓力就需要釋放,于是很多人選擇高頻低效的壓力釋放,及時享樂。比如吸一支煙,買一臺電視看,釋放壓力,但這多是成癮精神罌粟,飲鴆止渴,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比如,減少欲望,控制消費,學會儲蓄,這意味著:可能戒煙、戒酒,要放棄一頓又一頓美食的誘惑,也要忍住不買電視機、手機、奢侈品等等商家吹捧的假精致生活。而且,社會也充滿了,物質至上,及時享樂主義:“女孩子就得趁年輕打扮,不然老了給誰看?”“努力掙錢,不就是為了花嗎,不然意義何在?” 商家營銷噱頭。而相比,那些能真正改變他們生活狀況的,比如教育和學習,去儲蓄和投資,這些需要控制欲望,努力奮斗,并且長期才能看見效果的,他們卻無視。所以,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窮人極度缺乏耐心,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
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而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這是三位學者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總結,關于導致窮人容易陷入困境的排在第一位重要因素。這些貧困的人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將可以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不明白基礎教育能夠在未來產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化肥,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他們對自身的身體狀況不知,沒有錢做體檢,沒有時間健身,也不覺得鍛煉身體有什么用。窮人需要健康的身體,因為沒有經濟保障,他們是更需要注意。
相反,富人則特別注意身體狀況,所以富人的健康情況遠遠好過窮人。另一個更重要的是教育。窮人家庭對教育的觀念不正確。認為供孩子讀書就像浪費錢,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找不到好工作,那自己的教育投資就白費了。但研究數據顯示,教育反而是一種穩健的長期投資,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工資就會提高8%。這才是為什么喬治·奧威爾說:貧窮的本質是消滅一個人的未來。總之,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就是他們的觀念都是錯誤的,那往往選擇的也都是錯誤的。
也許很多人會說,他們缺少教育機會,所以很難擺脫貧窮。學者們研究了印度的窮困地區的教育,在跟蹤珊塔瑪一家時,發現村莊附近有幾所學校。只是兩個孩子經常逃學,嘟囔著上學沒意思,最終母親放棄了他們上學的打算。同樣,比爾·蓋茨從事數年教育慈善后發現:教育投資無法解決他們的貧窮。由此可見,他們并不是上不去學。在大多數國家,上學都是免費的,至少小學是如此。所以,大多數孩子都有學可上。研究者認為,是否教育與回報率息息相關,而教育回報是一項長期的投資。但由于窮人目光不長遠,他們認為上學沒多大作用,不如及早出來工作,帶來收入,分擔家庭壓力。所以,學者認為應該降低對他們的期望,認識到是現有的學生,而不是我們想要的學生。改變信念:認為孩子可教,而且不再是孩子的事情。需要每個孩子及其老師付出足夠努力。注意,這里為什么沒有提到家長。問題就在于,家長本來缺少教育,眼光狹隘,他們給不了孩子什么教育資本。學者的布拉翰計劃的研究表明:通過對課程及學生進行分組,讓孩子們以適合自己的進度學習,確保落后的學生專注于基本知識,這樣可以實現巨大的成效。在肯尼亞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將一個班分兩組;第一組隨機分配,第二組按知識水平分組。研究結果是,第二組效果明顯好于第一組,因為教師可以更好了解學生的需求,而且效果是持久。兩千多年前,孔子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現在被科學證明有用。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得主,其對貧窮的本質研究結果是:其深層次的原因是,窮人沒有有效地把資源,用在自身和家庭的發展上。想想現實中,你是不是這樣:經常想有了錢該怎么花,考慮最多的是消費,是先買包包還是先買衣服,先買房子還是先買車。如今,三位經濟學家給了科學的解釋——為什么我們擺脫不了貧窮的本質。普通工薪族該買房嗎,適合貸款買房嗎,房子是你的資產嗎。
● 作者:公子張良(微信公眾號ID:gongzizhangliang)。211學士學位,劍橋國際高級商務管理學位。文章大道至簡,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深度好文,透過表象看本質,讓我們終身學習,提升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好文推薦:
所謂“青年危機”、“中年危機”,只是你年輕時心安理得的混日子罷了
“一小時15元”、“一天100”……,用大量時間換取金錢,生活只會更苦
還記得凡客嗎?如果一開始目標錯了,再努力也和成功毫無關系 !
比“復利”更厲害的財富法則竟然是……
這代年輕人太難了:“青年危機”也開始散播朋友圈了
所謂高配“隱形貧困人口”:讓你在“負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出身底層的人,靠什么才能改變命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