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名。唐末,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日漸強大,于907年即可汗位,916年稱帝,年號神冊,國號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改國號為遼,“遼”字在契丹語里是鑌鐵的意思。圣宗統和元年(983)又改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恢復國號為遼。1125年遼為金國所滅。根據契丹文和女真文的解讀,即使在稱遼的時期,國號在契丹語和女真語里仍叫契丹,始終以族名為國名。遼亡后,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位于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楚河州托克馬克境內的布拉納城)。1218年,西遼被蒙古汗國所滅。契丹民族在建立了契丹王朝后,積極學習中原文化,并與草原傳統相結合,參照漢字先后創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字。兩種契丹文字在遼代與漢字并行使用。遼滅金興,契丹字又與女真字和漢字并行于金朝境內。1191年,金章宗完顏璟明令廢除契丹文字,契丹字在金朝境內逐漸絕用,在中亞河中地區的西遼則繼續行用。西遼亡后,契丹字不再行用于世,今成為學者研究的課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