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現(xiàn)在再看二氧化碳和水汽在大氣中的濃度又分別是多少呢?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體積濃度是385ppm(1ppm表示體積濃度為百萬分之一),也就是說二氧化碳的體積濃度不到萬分之4,但是,大氣中的水汽濃度平均高達10,000ppm(1%),其中在近地面層大氣中占4%以上(R.G.巴里,R.J.喬利,1982,高等教育出版社:大氣、天氣和氣候,第3頁)。也就是說水汽在空氣中的濃度平均要比二氧化碳大很多,是二氧化碳的26倍,而在近地面層大氣中更是二氧化碳的100倍以上。
從上面吸收能力的對比,以及濃度大小的對比分析中可已很容易地得到一個結(jié)論即:二氧化碳在“溫室效應(yīng)”中的作用遠(yuǎn)遜于水汽。而鼓吹人為二氧化碳致使全球變暖的“科學(xué)家們”,在計算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yīng)是多么嚴(yán)重時,都故意不把水汽考慮在內(nèi),他們所說的二氧化碳在溫室效應(yīng)中所占的比例,其實就是二氧化碳在除了水汽以外的溫室氣體中的比例。
水汽同時還是自然條件下唯一能夠進行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三相轉(zhuǎn)化的氣體。水汽的三態(tài)轉(zhuǎn)化和大氣環(huán)流是大氣對氣溫變化的最主要影響因素。
但“科學(xué)家們”在講全球氣候變化時卻幾乎從來不講水汽的作用。他們的理由是:由于水汽在空氣中的分布和濃度變化幅度較大,并且人類活動對大氣中水汽含量的影響很小,所以他們認(rèn)為可以忽略水汽在溫室效應(yīng)中的作用。他們的無知令人驚訝。人類對自然界主要的影響活動是人類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大氣中水汽濃度的影響是極其巨大和明顯的。
二氧化碳溫室效應(yīng)的飽和度
第四,其它的二氧化碳吸收帶,如5.2μm帶,對輻射強迫的貢獻很小,即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8倍,其10個波數(shù)的峰值輻射強迫也小于0.02
全球能量收支平衡(小倉義光,1984)
全球能量收支平衡(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冊)
大氣的透射和大氣窗口(盛裴軒等,2003)
也就是說,即使二氧化碳的濃度再怎么增加,地面輻射仍然有大約5%會直接射向宇宙空間。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全球氣候與現(xiàn)在相比基本上不會有差別,更不會出現(xiàn)“上升2度”、“地球毀滅”等恐怖局面。這正是歷史上的二氧化碳濃度一直在200~3000ppm之間波動,但全球氣溫并沒有因之而變化的原因。
但是,臭氧、甲烷、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SO2
排除臭氧、甲烷、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SO2
也就是說,二氧化碳在氣候變化中作用非常有限。即使我們現(xiàn)在不排放任何二氧化碳,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一樣,氣候變化都不會有明顯的改變。
(1)水汽才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量;
(2)二氧化碳在其起作用的波段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一直飽和,要想防止“溫室效應(yīng)”增強,限制在大氣窗有較強的吸收能力的臭氧、甲烷、一氧化二氮、SO2
(3)由于吸收極度飽和,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增加與減少并不能使氣候變暖或變冷。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是氣候變化的結(jié)果而不是原因(這一點我們在第二篇文章中還要專門論述)。氣候變化的真正原因,只能從太陽輻射的強弱變化等其他自然因素來尋找,而與二氧化碳無關(guān);
(4)方先生和那“255名美國科學(xué)院院士”居然連最基本的大氣物理學(xué)的常識都不知道,甚至連高中一年級的中學(xué)生都不如,就在那里大談什么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不清楚他們這樣鼓吹“人類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導(dǎo)致全球變暖”,只是因為他們的腦袋不學(xué)無術(shù),還是因為受“特殊利益或教條驅(qū)使”的影響?這只能請他們自己來回答了。
致謝:恩師溫景嵩教授給予了作者無微不至的指導(dǎo),深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