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畫家和畫派眾多,在繼承了宋元畫風的基礎上,開創新法,對清代的畫風有重要的影響,明代繪畫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初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初期,以宋代院體畫風格的宮廷繪畫和'浙派'為主流。中期,蘇州成為江南一帶的文化藝術中心,'吳門畫派'占有重要地位。后期,花鳥、人物、山水畫多方面發展,文人畫盛行,松江山水畫派影響到了清代。

帶來明代山水精品及賞析

明 王履《華山圖》 紙本設色 縱34.6厘米 橫50.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藏
《華山圖》冊, 明,王履作,紙本,墨筆或設色,每開縱34.5厘米,橫50.5厘米。本幅款識“畸叟”二字。據自題,知此圖是王履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游覽華山后,潛心構思半年多時間始畫成。全冊各開意境或險峻,或幽深,或蒼茫,或清曠,將華山萬秀千奇的佳景勝跡表現得淋漓盡致。

明 徐賁《秋林草亭圖》 軸 紙本設色 縱99.6厘米 橫26.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秋林草亭圖》是明代畫家徐賁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于上海博物館。該作寫江南秋景山水。全畫構圖平穩,筆墨清潤,山石作披麻皴,剛柔相濟,樹枝樹葉鉤點結合,追求筆墨的韻味,可明顯看出董源、巨然的筆墨意趣。

明 王紱 《隱居圖》 絹本墨色 縱141.7厘米 橫70.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隱居圖》是明代畫家王紱創作的絹本墨色畫,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高峰聳立,草木秀潤,山下蒼松挺立,遠山連綿。水畔平坡,隱者正立于枯枝下,觀賞山色。畫法取于王蒙,并帶有盛懋皴法的特點。線條多用中鋒,并以水墨渲染,筆法轉折靈活,墨色蒼潤,氣韻渾厚。

明 王紱《北京八景圖》 卷 紙本墨筆
卷中八景,氣象各異。近山短披麻皴,松秀華滋,苔點繁密,狀似碎石,沉著有力;遠山一抹,平涂擦染,高曠空靈。凡屋舍、橋亭、人物、云煙、流水、無不精致,別有神韻,尚有宋、元山水畫遺意。

明 王紱 《山亭文會圖》 紙本設色 縱219厘米 橫87.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亭文會圖》是明代畫家王紱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是王紱的代表作,寫文人雅士于山亭聚會的情景。圖中筆墨渾厚,繼承融合進了自己的筆意。整幅畫面有蒼潤之感。

明 王紱《湖山書屋圖》 紙本墨筆 縱27.5厘米 橫明 王紱 紙本墨筆 縱27.5厘米 橫820.5厘米
此圖生動地表現了清曠的湖山之景,意境清幽,頗具自然之趣。遠山近水,山巒起伏,漁舟勞作,林木蔥郁繁茂,葦塘輕描淡寫,生趣活潑,有太湖寧靜閑適的氣韻。

明 陳宗淵《洪崖山房圖》 卷 紙本水墨 縱27.1厘米 橫106.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洪崖山房圖》是明代畫家陳宗淵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 [1] 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畫,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畫描寫山莊景物,畫法繼承元代,近似王紱,意境清遠,筆墨蒼秀,風格秀逸,墨色富于變化,是陳宗淵存世僅有的一幅作品。

明 杜瓊 《友松圖》紙本設色 縱29.1厘米 橫92.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杜瓊(139-1474),明代畫家,字用嘉,號東原耕者、鹿冠道人,人稱東原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能詩文,賣畫為生。《友松圖》是一幅典型的庭院小景畫,描繪了庭院內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動。

明 杜瓊 《為德輝作山水圖》紙本設色 縱122.5厘米 橫3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寫山巒層疊的金秋時分,構圖高深幽邃,繁密樸厚。山石用小披麻皴,筆法圓渾,設色以淺絳為主,突出了和煦溫暖的秋景山野閑適醇厚之美。

明 杜瓊 《南別墅圖卷》 水墨或水墨淡設色 縱33.87厘米 橫51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明 戴進 《洞天問道圖》絹本設色 縱210.5厘米 橫8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戴進洞天問道圖》是明朝畫家戴進創作的絹本設色畫。描繪了深山大川、彌散的云氣、挺直的青松、激蕩的水流等山中之景。作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 戴進 《溪堂詩思圖》絹本設色 縱194厘米 橫104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溪堂詩思圖》是明朝畫家戴進創作的絹本墨筆畫。該畫作描繪了峻嶺虬松,茅堂臨溪,后倚飛瀑的景色,該畫作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 戴進《關山行旅圖》 紙本設色 縱61.8厘米 橫29.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關山行旅圖》是戴進仿宋院體的典型代表作,繪峰巒高聳、氣勢雄偉的深谷,板橋茅店,旅客往來,溪流環繞著山間客棧,客房層層相疊,人居龐雜,眾人聚飲,犬吠雞鳴,表現出了山村客棧的生活。

明 戴進 《雪景山水圖》 絹本設色 縱144.2厘米 橫78.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雪景山水圖》,構圖奇峭,山峰走勢怪異,樹石堅硬,房屋瓊樓掩隱于山峰后面,與遠處的云霞相接,俊朗動人。

明 沈貞 《竹爐山房圖》 紙本設色 縱115.5厘米 橫3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沈貞的傳世作品絕少,此圖畫山巒聳立,老樹槎椏,葉竹圍繞山房,生意昂然。

明 沈周 《仿大癡山水圖》紙本設色 縱115.5厘米 橫48.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的山水畫上追黃公望,這件作品即其仿黃公望山水而作。“仿”,是模仿的意思,因此這并不是對黃公望山水的對臨或復制,而是模仿黃公望的筆法、布局和意趣特征而進行的創作。

明 沈周《廬山高圖》 紙本淡設色 縱193.8厘米 橫9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以廬山為想象為其師陳寬作壽的作品。整幅作品在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筆墨中展現了想象中廬山的雄偉,開創了以山水畫象征人品的表現手法。

明 沈周 《祝壽圖》凌本墨筆 縱189.5厘米 橫54.7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沈周《祝壽圖》為八旬母親祝壽而作,圖中描繪了祥云繚繞的蒼山景色,畫面美好,流露出祥瑞的氣氛。

明 沈周 《東莊圖冊》 紙本設色 原24頁 今遺失其中的3頁 南京博物院藏
東莊是沈周的好友吳寬的莊園。描繪了吳寬家的庭園景色,岸上樹木點寫自然,情態各具;坡岸皴染結合,濃重得宜。

明 沈周 落花詩意圖 紙本設色 縱35.9厘米 橫60.1厘米 南京省博物館藏
該圖寫晚春最象,遠山隱約,桃李花謝,落英繽紛,溪岸上有一老者倚杖臨流感慨。筆墨簡潔厚潤,從宋元人水墨寫意中發展而來,別具一格。

明 沈周《兩江名勝圖》 絹本設色 縱42.2厘米 橫23.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明 沈周 《雪際停舟圖》 絹本設色 縱249.2厘米 橫94.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水墨淺絳畫山水畫中的典范,用了青綠山水畫的表現技法,詩意盎然。

明 姚綬 《秋山漁隱圖》 紙本淡設色 縱128.4厘米 橫5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蒼涼,充滿蕭寒的意境,帶有一種悲苦、嚴峻和感傷的情調。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

明 吳偉《江山漁樂圖》 紙本設色 縱270厘米 橫173.5厘米
《江山漁樂圖》表現的江南的秀色美景,生活氣息濃郁,表現技法清新自然,江邊高樹坡石,其上遠山層疊,江中漁舟有停泊,一幅秀潤美麗的江山漁樂圖卷。

明 文徵明 《滸溪草堂圖》 紙本設色 縱26.7厘米 橫142.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畫法秀潤,意境清幽。用筆細膩嚴謹,山石樹林刻畫錯落有致,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明 文徵明 紙本墨筆 縱24.8厘米 橫60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仿米氏云山圖》
此圖是文徵明的粗筆作品,仿北宋米家山水,意境清幽,墨氣淋漓,筆力遒勁,在粗放中抒寫了寧靜典雅的氣質。此畫是畫家晚年的粗筆作品,很能體現畫家藝術功力。

明 唐寅 絹本淡設色 縱77.7厘米 橫37.5厘米《騎驢歸思圖》
《騎驢歸思圖》是明朝畫家唐寅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該畫描繪峻險山崖,盤曲道,急湍危橋,蔥郁林木的景象。

明 唐寅 《落霞孤鶩圖》絹本水墨 縱189.1厘米 橫105.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該畫是唐寅的優秀山水畫之一,此畫描繪的是高嶺峻柳,水閣臨江,有一人正坐在閣中,觀眺落霞孤鶩,一書童相伴其后,整幅畫的境界沉靜,蘊含文人畫氣質。

明 唐寅 《杏花茅屋圖》絹本設色 縱147.8厘米 橫73.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畫中懸崖巨壁,高大的勁松盤曲,杏花掩映中隱約可見有茅屋位于其中,山間清泉靜流,意境清幽。展現了唐寅的才子之風,同時又體現了他那堅實的傳統繪畫功力。

明 唐寅 《春山伴侶圖》紙本墨筆 縱82厘米 橫4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春山伴侶圖》是明代畫家唐寅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全圖用水墨完成,畫中表現的是春日山間的景色。畫中山里萬樹綻青,曲欄掩映,初春的陽光給人以溫暖的感受。畫家畫山秀美清麗,以柔和的皴麻,著意于水墨渲染,益見明秀逗人,全圖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絹本設色 縱175厘米 橫66.7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的是一個遠離塵世的隱居環境。遠處峰巒起伏,白云縹緲,樓閣在云霧中半藏半露,把這里點綴得如仙若幻。近處奇松欹斜虬曲,古藤盤繞,紅桃掩映,景致幽雅。三個穿白衣的人臨溪而坐,一人撫琴,一人低首聆聽,一人身倚石巖,揮舞著另一條手臂,似乎是被樂曲所陶醉,就連提籃的童子也為琴聲所感動,靜靜地佇立著。作者通過描繪山水的美麗景色,人物的生動神態和優美造型,表達了無形的樂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