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上海,灰蒙蒙的天和陰雨連綿的季節,高曉松在層層疊疊的石庫門黑瓦屋檐下聽著雨聲,那個時候的上海沒有今日的繁華,卻保留了最原始的人情味兒。一家人住在一起相親相愛,正如我們每個人的當年一樣。
無論是幾零后,都有一個“從前”的概念。作為一個90后,我自己的“從前”到“今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與家人的關系,和對家人的感覺。
雖然沒有高曉松那樣身世顯赫的家庭成員,但和他一樣,我們也在狹窄的胡同兒里居住過,母親在12歲的時候從吉林省的城市搬到了黑龍江省的鄉村,大姨、小姨、兩個舅舅和外公外婆都和母親住在一起,雖然各自成家,但都不愿意分開,房子也都緊緊挨在一起。
你家包了牛肉餡的蒸餃一定分出幾份,每家都能嘗到;我家買白菜準備腌酸菜的時候,看見河邊的大石頭不錯,也要跑到其他幾家招呼女人們來搬。
雖然那時是1980-1990年代,但也同樣是從前的記憶,正如高曉松的家人們一樣,這些住在一起的人,真的將彼此看成親人,親近的人,親愛的人。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一家一家的搬了出去,只剩下外公外婆自己住在四五戶的大房子里,后來,他們也從老房子搬出來,住進了我家。
好在阿姨和舅舅們都很孝順,常來探望,每個冬天他們一溜煙的推門進來,將禮物放在地方,厚棉衣脫下來掛在門后,都仿佛穿越回了那個還住在一起的“從前”。
從前的日子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木心先生的這句詩如果放在這里,應該是這樣的吧。
從前的人們都好贊,親人和睦,愛也赤誠,哪怕一生只做一件事,也沒有抱怨。
聽高曉松在《曉年鑒》談自己的家人,回想起自己不知不覺也已經很久沒有和家人見面。高曉松的爺爺奶奶操著的那獨特的口音是否勾起了你的鄉愁?
你還會想起奶奶做的那道超級美味的菜嗎?在那個年代里,長輩們有沒有做過什么今天回想起來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兒?又或者你還是否想念那些曾經一家人坐滿一桌,暢談、喝酒、大笑、聊天的夜晚?
如果讀了這篇文章的你有一些動容,那么要感謝《曉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