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書協副主席劉洪彪曾說,在書法史上,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而當代書法尚式。劉主席的話,給當代書法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指明了當代書法的走向問題。但許多書友對此并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劉洪彪的這個定義,純粹是他個人的想法,與當代書法發展的方向無關。也有人認為,劉洪彪所標榜的這個說法,是導致丑書橫行的根源,應當予以駁斥。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魏晉也好,唐宋也好,這些時代的書法已經經過了千百年的歷史檢驗,并且形成了固有的書法風格,是人們的共同認知。魏晉書法所崇尚的韻致,是以王羲之等人為引領的書法風向,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特征和藝術符號。“韻”,原本是指音樂里“韻律”的意思,“韻”給人的感覺是舒暢、和諧、悠揚、飄逸、婉轉的感受,而在書法中,是指作品讓人觀后有種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感受。
對于每個歷史時期所產生出的書法的風格意境來說,它們都是因歷史原因和時代特征所造就的,而這些說法或者結論,早在明清時期就有人對此作出了總結。清代梁巘提出的“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的觀點后,書法學界基本贊同這樣的觀點。劉洪彪所說“今尚式”,能不能得到歷史的認可,還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才能說明它的正確性。
所謂“式”,就是形式、模式、范式,對于形式來說,就是作品的形式感。劉洪彪認為,當代書法不比過去了,我們有了偌大的展廳,完全
除了這些展廳效果外,還有作品本身的形式。例如劉洪彪的草書作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草書作品在正文寫完后,幾乎所有的落款都是配有朱色小字楷書,
然而,對于劉洪彪所提倡的“今尚式”的觀點來說,許多書法愛好者卻認為,這種說法直接影響書法風格向丑書轉變,許多人不去認真學習古人書法,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對形式感的領悟和研究之上,大家都想辦法去讓作品在形式上更出彩、更吸引評委的眼球,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此,對于“今尚式”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
作為一名書法名家,劉洪彪的觀點可能會被很多人知曉或接受,使得書法遠離傳統的腳步越來越近,也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重視,當代書法究竟是要以傳統為基礎,還是要在形式感上作文章,也希望大家發表意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