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書受戒,戶牖志銘
鄭莊公的故事要從他的老祖宗們創業維艱開始說起。
公元前1044年,武王伐紂,揭開了周朝六百年的歷史進程。
登基為周武王之后的一天,姬發坐在王座之上思潮迭起。
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他總是會想起他率領著眾多的諸侯武裝沖進偉大的殷商首都朝歌城的那個下午。他踏過無數殘缺的肢體和殘破的垣壁,甚至經過著名的酒林肉池,他還沖上堆滿各種金銀珠寶的鹿臺。商紂王面對無可挽回的失敗,不愿受辱,在城破之前自盡身亡,與他的稀世珍寶們一同毀滅。周武王仍然選擇砍掉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的紂王的首級,雖然人已經死了,這看上去是個多余之舉,但是對于即將登上歷史舞臺的西周政權來說,卻是具有極端重要的象征意義。殷商被姬周斬首示眾,一個新的執法者或者說天下的主人就此誕生。然后周武王奮力的舉起代表著殷商王權的白色大纛,宣告自己作為天帝的代理人接過了玄之又玄的天命。
同時,也是在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文王姬昌,原本是商紂王治下周地的諸侯,由于廣施仁德被紂王視作最大的威脅,借著方國進貢的借口將文王緝捕,囚禁于殷商的國家監獄,羑里城。武王姬發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的哥哥也被紂王派人抓到首都朝歌,處以極刑。為了折磨姬昌,紂王命將長子烹了,做成肉羹逼姬昌吃下。七年之后,姬昌在獄中含恨死去。
對于周武王來說,這是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
當然,周武王在砍掉紂王頭顱的時候,并不叫武王,他的名字叫姬發。周,是取代殷商的嶄新王朝的代號。周武王的四弟,也就是第一代周公的姬旦確定了家國一體的封建體系之后,根據其兄一生之生平為其進行的蓋棺論定。武,是美謚,所謂威彊敵德曰武,周公用一個“武”字褒獎其兄開創姬周六百年基業之功勛。而這種在君王亡故之后用一個或者兩三個字為其一生功過得失進行蓋棺論定的做法,被周之后的帝國承繼下來,一直到三千年后的辛亥革命才宣告終結。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祭祀對于上古時代的殷商與姬周都有著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重要地位甚至超過了戰爭。于是,一片火海之中的殷商國都之中,周武王甚至來不及下令禁止起義的人群四處劫掠,就匆忙的命四弟姬旦設立祭壇,舉行祭天儀式,感謝皇天上帝以及周人先祖的護佑。
姬旦是周武王的四弟,在周文王的幾個兒子之中,姬旦與武王姬發的關系最為融洽,自從武王下決心起兵之后,姬旦就一直作為哥哥的得力助手陪侍在左右。姬旦這個名字現在可能知道的不多了,但是他在武王登基后,被任命為周朝歷史上的第一任周公,他對于華夏民族的文化貢獻是如此的無以倫比,以致于雖然周朝六百年有無數的周公,但是我們一般說起周公,指的就是周公姬旦。
為了對這位偉大的先人表示尊敬,下來我們將不再稱姬旦,而是稱周公。
在周公主持的祭祀的大典上,周武王看到曾經不可一世的殷商貴族作為獻祭魚貫而入,衣衫襤褸。這些前朝遺民現在的身份是祭品,是囚徒,是戰俘,他們規行矩步的行禮如儀,對著周人的神祇跪拜,五體投地。這一場景的印象對于周武王的沖擊是如此的劇烈,甚至超過砍下商紂王這個天下最偉大君主的頭顱給周武王所帶來的視覺的沖擊。
周武王想了很多。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八百年的殷商有著光輝的先祖,他們手中也曾經不可辯駁的握有著天命,但是天命一旦發生改變,這些曾經高貴的殷商貴族竟然如此的可憐和不堪。在恥笑這些成群結隊成為戰利品的可憐蟲的同時,周武王禁不住的想,我們周人的子孫,會不會也有一天被別的部族屠殺,成為別人的戰俘,穿著最為卑賤的衣服,畢恭畢敬的拜祭別人的祖宗。
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的場面又一次回蕩在周武王姬發的腦海。
這場最終導致了一個王朝覆滅的戰爭叫牧野之戰。這場戰爭推進之迅速取勝之僥幸,一直到現在還讓周武王心有余悸。周人囿于岐山之周原,原本是沒有實力擊敗富有天下的殷商王朝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殷商王朝并沒有顯露出末世王朝的疲態,正好相反,被后來稱為昏君典范的商紂王,其實其武功在歷代君王中起碼能位列前三的。商紂王,名為辛,史書上稱之為帝辛,其在位期間對外征戰頻繁,將國土擴大到東夷的地界,也就是如今的山東沿海一帶。這在上古時代,已經是無法想象的遼闊疆域了。對內施政強硬,對于周人、羌人等方國施以鐵腕統治,使王權實現了亙古未有的至高無上。周武王下決心討伐殷商的時候,商紂王的部隊剛剛經歷了與東夷的戰爭,這場戰爭曠日持久,最終屠滅了東夷的大本營徐州,將中原與東夷的廣闊土地連成一體。
殺敵一萬自損八千,殷商雖然取得了對東夷的偉大的勝利,但是代價很大。不光主力部隊遭受了極大的損失,而且陡然擴張的國土需要很多的兵力進行駐防,使得帝國的防備更加的捉襟見肘。周武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動對內部極度空虛的殷商王朝的致命一擊的。
周武王率領著號稱八百諸侯的同盟軍,一路摧枯拉朽,只用了二十天就推進到了朝歌城下。慘烈的戰爭在朝歌的郊外展開。由于商王朝的正規軍在對東夷的戰爭中損失嚴重,商紂王只好命令就地發給戰俘和奴隸武器,投入戰爭抵擋盟軍的進攻。戰俘和奴隸,用來壯聲威嚇唬人可以,但是真正上戰場就只能是自己的麻煩。果然,兩軍交戰之時,殷商的戰俘武裝臨陣倒戈,與周武王的隊伍一起將商人最后的正規軍剿滅殆盡。《尚書·武成》對于戰斗場景是這樣描述的,“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血流漂杵,這個流傳于后世的成語,形象的描繪了一副慘烈的人間地獄的場景。
雖然勝之不武,但是失敗者是沒有機會要求勝利者公平公正公開的。此刻的殷商王朝,就像一個吃得太多的勇士,腹中的食物還沒有轉化為身體的力量,就被一個比自己瘦小的多的對手猝不及防的擊倒。
周武王回憶,正月出發,二月就攻入了朝歌城,不到三十天就宣布殷商滅亡。這,實在是太快了。要知道三千年之后,全副現代化熱核武裝的英美聯軍,推翻薩達姆政權尚且用了五十六天。如果考慮到冷兵器時代,圍城戰動輒幾個月或者經年不下,這樣的戰爭推進速度堪稱上古時代的閃電戰。
作為農業民族的部落首領,周武王有著深重的憂患意識。
通天之塔,為什么說倒就倒,鐵打的江山,為什么竟然如此不堪一擊。歷史的悲劇,還會不會重演,新生的周人政權能不能長治久安?
突然成為天下之主的周武王,并沒有多少勝利的喜悅。作為小邑的周鯨吞了大邦商,其實周邊的威脅依然存在,而且迫在眉睫。斬首行動成功,雖然砍掉了商紂王的頭顱,但也只是端掉了殷商的首都,殷商舊部的勢力其實損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戰敗后,商人的一部分退到遼東和朝鮮半島,大部分的殘余勢力和同情殷商的方國武裝則依然散布在中原各地,積蓄力量,隨時準備反攻倒算。而且四個方向上也有各種異族,西戎東夷南蠻北狄,這些躲在暗處的蠻荒勢力也在等待時機,給予新興的周王朝以致命的一擊。
突然的勝利,其實不是萬事大吉,依然有大量的平叛和安撫的工作需要去完成,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復。
帶著滿心的恐懼和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周武王姬發找來了帝師兼戰前總指揮的姜太公,向他請教。
“大業初定,但殷商余孽仍有死灰復燃之勢,且四夷不寧,攻伐一觸即發。太公前所言稱天命在周,不知是否會有變數,周人是否能保有天下,江山是否可守?”
“當年文王降生之時,曾有玄鳥銜來丹書,以示天啟。大王若要得到社稷長保之天機,須齋戒七日,祭祀皇天與先祖,微臣方敢授以治理天下之道。”姜太公輕捋長髯,神色凝重的說道。
周武王聞聽此言,遂退下,畢恭畢敬的齋戒七日。
七日之后沐浴更衣,完成了繁瑣的祭祀皇天的禮儀之后,又態度謙恭請姜太公教誨。
姜太公一襲朝服,手捧丹書,深施一禮后娓娓道來。
“天道循環,往復不息。今我周人得皇天眷顧,受命于天,然不可放肆囂張而蹈殷商之覆轍。若要奉天承運兼之社稷長保,全在仁一字,得之以仁守之以仁。如果社稷得之以仁,守之以仁,江山可傳百代;如果社稷得之不仁,但是守之以仁,江山可傳十代;如果得之不仁,守之不仁,社稷的傾覆就在當代。”
周武王經過一番沉思之后,仍然是一臉疑惑。“殷商冥頑暴虐,我周人憤而起事大舉義旗,天下應者云集。牧野之戰摧枯拉朽,那么周滅商,到底算是仁還是不仁?天命到底在不在周?請太公不吝賜教。”
“此乃天命,不可說。但承襲天命須臨深履薄謹小慎微,如果天命滅商為仁,若守之不仁,則社稷傳十代。若天命滅商為不仁,若守之不仁,則社稷傾覆就在當代,不可不慎重。”作為周文王時代的老臣,姜太公的諄諄教導不可謂不語重心長。
“以仁治國就要汲取殷商對內殘暴的前車之鑒,紂王雖然失去天命,但把商人當做亡國奴隨意處置的做法絕不可取。不但要給與商人以生存之保障,還應保留殷商的宗廟,讓商人能夠有祭祀之所。請大王下令,使商人仍然在朝歌繁衍生息,姬周之王公貴族不得妄加戕害。同時,為了防止殷商中心存異志者趁機作亂,請設立三監之地,命肱骨心腹之臣鎮守,以防萬一,方為萬全之策。”
姜太公一席話,如醍醐灌頂一般讓周武王茅塞頓開,自然是千恩萬謝而出。
從這一天開始,周武王畢恭畢敬的遵循姜太公的教導,勵精圖治,并將各種名言警句和名人名言鐫刻于桌子上椅子上門上窗戶上。只要能看見的地方都命人刻上字勉勵自己,提示自己不要忘了上天的警示和姜太公的諄諄教導。三千年后,一個叫做魯迅的小孩子,把“早”字刻在課桌上,以勉勵自己不要遲到,這可能是周武遺風。
這個典故在《尚書》中有所記載,這就是“丹書受戒,戶牖志銘”。
姬周的國家層面的十年計劃雖然明確下來了,但是眼前的威脅還需要拿出執政的勇氣和智慧加之解決。最為急迫的燃眉之急當然是對付殷商的殘余。
為了爭取最廣泛的支持,周武王一改殷商過于殘暴的對內政策,對殷商遺民采用了懷柔的政策。周武王命周公旦在洛陽附近建設成周,將殷商遺民從中原各地遷徙至此,封為宋國,保留了殷商的祖宗社稷讓商人得以祭祀,并以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作為宋國的君主。然后設立邶、鄘、衛三國,并分別派自己的兄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為三國之君,對殷商的宋國進行監控,號稱“三監”。
除了穩住前朝遺民,功臣和參加牧野之戰的同盟者也需要有個說法。
姜太公作為滅商之戰的重要參與者,周武王把其子孫封到了山東半島,這就是齊國,畢竟是開國頭號功臣,給了個侯爵。后來到了周成王的時候,怕離著這么遠萬一出點兒什么事,不太好控制,又在齊國旁邊封了三個姬姓國家,魯國、燕國和紀國。滅商有功的羋姓諸侯分封到長江中下游一帶,而且爵位很低,只有子爵。但是問題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不是周王朝的實際控制區。面對著最高統治者的無恥和自然環境的惡劣,這些姓羋的華夏族人沒有氣餒,通過數百年的與三苗、百越人的斗爭與融合,終于成為后來春秋時代威震華夏的超級大國,楚國。
對于頑固的反動勢力,當然要冷酷無情的予以鎮壓。秦這個倒霉孩子,在商朝的時候由于站隊不慎重,為商紂王沖鋒陷陣,最后終于被周武王的正義之師拿下。周武王把秦部落發配到西北給天子養馬。一方面是利用秦人會養馬的這個優點給新興的周帝國多多儲備戰馬,馬這個東西雖然現在看起來就是動物園的寵物,但是在冷兵器時代由于其無可替代的機動性看成是古代的野戰坦克。另一方面,是讓秦人去擋住西邊兇悍的犬戎人,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