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莊子的《逍遙游》中: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筑巢,森林再大,只要一棵樹枝;鼴鼠到河邊喝水,只能填滿肚子。
這是莊子,給我們留下了的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生,不需要過多的物質。
-01-
給物欲做減法:舍棄浮華,才能心安
幸福的人生,從來都是刪繁就簡的。你要的不多,就不被物欲所困,你想的不多,就不被情緒所束縛,你追求的不多,才能心安。
萊斯勒石油公司的總裁吉姆·特納,繼承了價值30多億美元的資產,人們都以為新上任的總裁會大干一番,為他的這筆巨額財富羨慕不已的時候。
他卻組建起一個評估團,對公司資產作了全面盤點,除去所有的費用后,還剩下8000萬美元。于是他從這筆錢中拿出3000萬,為家鄉建起一所大學,余下的全部捐給了美國社會福利基金會。
而那個時候的吉姆·特納才40歲而已,還有漫長的人生可以去消費自己的財富。人們對他的舉動大惑不解,他卻說:“這筆錢對我已沒有實質意義,減去它就是減去了我生命中的負擔。”
85歲時,吉姆·特納悄然謝世,他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這樣一行字:我最欣慰的是用好了人生的減法!
香港首富李嘉誠有一塊西鐵城表,市價1000港元,一戴就十幾年。他的眼鏡,也戴了十幾年,曾因度數增加換過鏡片,但沒換過鏡框。
蘋果之父喬布斯的家更是簡陋,家居物品少得出奇,只有一盞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榮華富貴于他們,統統如浮云。奢靡物質生活于他們,毫不在乎。
詩人陶淵明,厭倦官場斗爭,厭倦功名利祿,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孔子的徒弟顏回,過著“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向往生活;
他們得到了我們羨慕的一切,恰恰一生都在做減法,他們的人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對物欲控制自如,而不是被物欲所捆綁。
人要學會給欲望做減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患得患失,刪繁就簡化,去偽存安寧。舍棄浮華,才能心安。
-02-
給社交做減法:不要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
周國平說,“熱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心里明白,社交場上的主宰絕對不是友誼,而是時尚、利益或無聊。”
現在人的朋友似乎越來越多了。
上網有網友、打牌有牌友、旅游有驢友、朋友圈里有圈友、學校里有校友,還有病友、酒友、獄友、基友等各種朋友。
你甚至都數不清你到底有多少朋友。
每新增一位微信好友,過不久也會忘記,也只是增加通訊錄的人數。這樣的社交,有何意義?
夜深人靜時,打開微信好友通訊錄,有多少泛泛之交,又有多少心心相印。
很有可能,你積累的所謂人脈不過是“通訊錄”罷了。
熱衷社交的人,往往囤于無用的酒局,嘈雜的社群。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若他們走進不了你內心,就只會把你生命攪擾的擁擠不堪。
曾經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邀請了五個人進行測試。實驗要求他們篩去微信通訊錄里那些一面之緣的人、那些因為工作才產生聯系的人、那些曾經很熟悉如今已陌生的人。
五個人接受測驗的人,原本每個人微信里都有上千人,在重重篩選之后,最終都不過剩下兩個或是三個。
看到這個數字,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當我們的生活剝去重重矯飾,重要的人究竟還剩下幾個?
所以,給社交做減法: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
遇到愛你的人,學會感恩;遇到你愛的人,學會付出。
遇到你恨的人,學會原諒;遇到恨你的人,學會道歉。
遇到欣賞你的人,學會笑納;遇到你欣賞的人,學會贊美。
遇到嫉妒你的人,學會低調;遇到你嫉妒的人,學會轉化。
遇到不懂你的人,學會溝通;遇到你不懂的人,學會理解!
朋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不是金錢,也并非名利,而是時間。
所以,請減少一些奢靡的酒局,減少一些不走心的朋友,遠離一些唯利是圖的小人,減少與自己無關的社交活動。請把你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值得人和熱愛的事情上,不被繁瑣的圈子俘虜,不被嘈雜的社交綁架。
-03-
給心靈做減法: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豐子愷說:不念過去不畏將來,不亂于心不困于情,如此甚好。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正是在給自己的心靈減負。
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的心靈做減法,放下不屬于自己的,才會收獲更多。
減少多余的衣服,迎來干凈簡潔的衣柜;
減少過期的食品,擁有健康豐滿的身體;
減少夸大的目標,擁抱輕盈通透的生活;
減少無意義的書,提高思想高度和深度;
處理掉不重要的東西,看淡凡塵,才能還自己一片清凈之地。正如《斷舍離》書中所寫:“我們的心是不斷變化的,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愿望。”
扔掉多余的雜志,扔掉破舊的鞋子,扔掉發霉的水果,扔掉一切無用之物,該舍就舍,該扔就扔。
佛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放下貪戀,人生更加輕松暢快;
放下妄念,人生更加通透幸福,
放下執著,人生更加瀟灑自如。
最高級的減法,就是給心靈做減法,內心越簡單,越輕松,越安寧。
給人生做減法,更高級更幸福。
給人生做減法,要隔離物欲橫流的世界
給人生做減法,要撇開嘈雜的關系。
給人生做減法,刪繁就簡。
曾國藩說: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幸福的人生,從減法開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