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安徽的名山,你肯定會首先想到“天下第一奇山”黃山,實際上在黃山市境內,還有一座名叫齊云山的仙山,若要論資排輩,赫赫有名的道教圣地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都要排到它之后。齊云山古稱白岳,詩中所寫的“黃山白岳相對峙,綠水丹崖甲江南”就是描繪的此山,它與黃山南北相望,因遠看山頂如“一石插天,與云并齊”而得名。
其實齊云山的海拔高度僅585米,用“插天”來形容雖有些夸張,但白岳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幾百處景點組成一片奇石巧布,巖洞深幽,呈現出紅霞般的自然美景。加之奇峰怪石無數,飛澗潺潺,構成了一幅山清水秀的自然圖畫。不過因為太過低調,除了本地人或者道友們,知道的游客并不多,反而保留了一份難得的清雅幽靜,恰恰是細品安徽這座名山的好機會。
望仙亭
登封石拱橋是上齊云山的必經之橋,歷經四百多年的古橋靜臥在橫江上,橋面用青石板鋪就,十墩九孔的橋身倒影在碧水中。站在橋上憑山遠眺,遠山朦朧,近樹青蔥,橫江蜿蜒曲折,纏繞著粉墻黛瓦的皖南民居,好一派水墨徽州景色。
齊云山有兩條古道,一條正德古道通往張三豐墓,一條永樂古道直達道觀和摩崖石刻,我選擇了從永樂古道徒步通往景區。據史書記載,明嘉靖、萬歷年間,齊云山道教鼎盛,為方便游人香客上下休息,在九里登山道上,建有十三座亭閣,號稱“九里十三亭”。它們亭亭不同,各具特色。
如今這些亭子因年代太久,大多坍塌,近年來重修了其中的六亭。望仙亭為舊時“九里十三亭”的最后一亭,也是齊云山景區的大門。亭子丹漆彩繪,雕梁畫棟,兩邊的對聯正是出自乾隆的御筆:“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望仙亭是一處憑欄遠眺的好地方。相傳張三豐來到安徽此地,曾縱目遠眺,見山下河流界破陰陽,更有村舍點活魚眼,竟然天生是一幅道氣充盈的陰陽雙魚圖。齊云山的佛教歷史實際上要早于道教,道教一直不成氣候,直到張三豐一眼看破天機,齊云山道教才終于開始興盛起來。
山中歲月,世上千年,昔日的張三豐早已遁入煙塵,唯油菜花開的季節,居高臨下,一個巨型的“太極八卦”圖案赫然顯現,才讓人想起其中的淵源。
真仙洞府
齊云山最令外人津津樂道的特色之一,要數星羅棋布的碑銘石刻,幾乎峰峰有題詞,洞洞有銘刻。它們以楷行書為主,兼有篆隸書等,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依附在紅色的巖體上,讓丹霞地貌也有了文化的印跡。其中洞天福地、真仙洞府和紫霄巖三個地帶最為集中,而三者之中又數真仙洞府最具齊云山道家精華。
當走過飛巖高聳的一天門后,眼前頓時柳暗花明,真仙洞府便位于此。真仙洞府擁有很多洞府和宮,供奉的從觀音、八仙、真武帝到龍王等,可謂佛道同體,每位神仙都各司其職。這里幾乎沒有一塊閑石,石刻林林總總,布滿山體,形成壯觀的書法盛宴,看得人眼花繚亂。最醒目的摩崖石刻是巖壁上的“天開神秀”是四個大字,乃嘉靖28年所題,氣勢非凡,已成為真仙洞府的顯著標志。
月華街
郭沫若曾在《天上的街市》中寫下這樣的詩句:“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而在齊云山中也藏著這樣的一方的天上人間,它就是有著“中國道教第一村”之稱的月華街。自凌虛臺遠眺能觀其全貌,香爐峰峙其前,玉屏峰在其后,月華街如一眉新月,附在齊云山半腰。山嵐起時,松濤陣陣,恍惚間有鐘鼓經聲自風中傳來,不絕于耳。
月華街是道士與居民雜居之所,游人香客小憩之地,雖只有短短數千米,古道房不足十座,卻與許多徽派民居、宮觀、院房組成高低錯落的建筑群,繚繞的云霧纏繞,更讓安徽這座街市恍如仙境。
月華街上至今猶存的玄天太素宮是當年嘉靖帝所敕建,是齊云山最大的道觀,大殿座南朝北,山門巍峨,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個滿身翠綠的酒葫蘆散落在凡間。
俗語說“焚香要去太素宮,問道須到月華街。”每天這里都會有祈福法會,是了解道教文化很好的一個窗口。不過平日到大街上走一走,很難辨別出道士與普通山民,他們與印象中恪守清規戒律的道士不同,身上多了些許“煙火味道”,除了學道和修道,平日里務農采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常人生活,與普通人無異,似乎更能體現出崇尚清靜無為的道家精神。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