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脊柱本身而言,它是由一個個的椎體構成,他們相互疊加,相互關節而形成。脊柱可以分為頸椎、胸椎、腰椎和骶椎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正常生理曲度,這些正常生理曲度的意義是幫助脊柱吸收震蕩,合理分配身體的負荷!
腰椎的生理曲度是非常重要的,脊柱的生長發育源于兒時,在我們還不能走路只能爬的時候,脊柱呈現C型。
當我們是個小baby時,我們不會站起來大搖大擺的走路,脊柱沒有完全進化成S。而當我們開始學會站立行走時,我們的身體會適應重力而導致脊柱出現四個正常的生理彎曲。
兒童時期的腰椎
上面說過這些正常的生理彎曲是可以吸收震蕩,保證壓力正常分配于每一節椎體。而當正常曲度消失,我們每節椎體的壓力就會出現分配不均,引發病變。
導致腰椎生理曲度變直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我們今天主要說其中一個常見的方面:坐姿。
坐姿能影響我們的背部生理曲度嗎?這是什么原理呢?首先我們看看下面這個圖。
A圖是身體前傾(注意是身體前傾而不是骨盆前傾)時的坐姿狀態,B圖是中立位下的狀態,而圖C則是弓背后仰的狀態。
坐姿影響腰椎
腰椎曲度變直之后,身體的緩沖能力降低,腰椎間盤承擔了幾乎全部的緩沖任務,纖維環更容易受到沖擊、壓迫而損傷、裂紋。
腰椎曲度對比
由于腰椎曲度變直后,人體上身會前傾,重心前移,增大了維持平衡需要的力量,就像弓變直了維持平衡弓弦要承擔的力量更大。
會加劇腰背肌肉的勞損,腰椎間盤前部要承擔更大的支撐力而更加變低、椎間盤的髓核更加后移,椎間盤內壓會更大,后部纖維環裂紋更嚴重,進入循環惡化。
到一定程度,一個偶然的外部力量或者某個特定姿勢、動作,甚至一個突然的噴嚏、咳嗽或憋氣,都會引起腰椎間盤的突出、脫出,甚至錯位。
腰椎曲度對比
通過研究,可以知道腰椎的退化和腰椎病的產生,本質是從腰背的肌肉勞損開始,以椎間盤受力不平衡、腰椎曲度逐步變直進行發展的。
腰椎曲度的變直意味著腰椎力學平衡的打破,腰椎曲度越直,腰椎的力學結構越不平衡,也越容易引發腰椎疾病。腰椎曲度變直的程度是腰椎力學不平衡程度的體現。
有的朋友會問:能不能通過整正骨手法來進行“復位”,從而達到腰椎曲度恢復的目的?
首先,這是不能的。這個問題很容易解釋,正骨手法,屬于外力施治,如果借助外力來把腰椎回正,那么所需要的力度是相當大的,這種力度會直接導致腰椎骨折;其次,就算力度把握的恰到好處,那么能不能保證回正的位置和角度剛剛正好呢,相信沒有任何一位正骨大夫敢做這樣的分毫不差的保證。
腰椎曲度帶來的變化
關于腰段生理曲度恢復的幾點注意事項:
一、不要在急性期急于恢復腰椎曲度,曲度的改變是一個代償現象,急性期急于恢復腰椎曲度容易加重病情。
二、遷延期不要牽引。腰椎曲度消失癥狀緩解的時期應當避免牽引治療,在水平重力作用下會加大腰椎曲度變直,雖然會有幾個小時的輕松感,但是很容易加重病情。(注:遷延期是指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作后隨著治療和休息后各種癥狀逐漸消失和代償適應的時期。)
三、刻意物理性恢復腰椎曲度(如硬物襯墊法)要講究方法。硬物襯墊腰部會導致椎體前縱韌帶收緊,上下椎體前緣開口增大,有利于椎間盤突出后溢出椎體外緣的椎間盤纖維環回向腹側,同時有利于腰椎生理曲度的恢復,但是要注意襯墊物不可過軟、過硬,過厚,同時襯墊物有20-26度傾角會更好,一般每次時間不應超過10分鐘,若感覺良好可一天3-5次反復操作。
晚上睡覺 腰部做一個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