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考場救人被協和錄取,一輩子接生五萬多嬰兒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的婦產科主任,她也是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當時叫學部委員)。她一生未婚,沒有子女,卻親自接生了五萬多嬰兒。這其中便包括后來鼎鼎大名的袁隆平院士。她就是有“萬嬰之母”和“中國醫學圣母”之稱的林巧稚。舊社會,重男輕女現象嚴重,遺棄女嬰的現象普遍存在。她的母親發現自己又生了一個女嬰,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丈夫,便有了遺棄的想法。但多虧了開明的父親,把林巧稚撫養大,才有了今天舉世聞名的大醫學家。林巧稚五歲時,母親患宮頸癌去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林巧稚萌生了當醫生的想法。林巧稚的父親認為男女平等,不但沒讓林巧稚裹小腳,而且還讓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到廈門女子師范學校讀書。從廈門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林巧稚打算考入協和醫學院,如果考上,可是要讀八年書。但父親依然支持她的選擇,便湊了錢,讓她到上海考場參加考試。考場上林巧稚奮筆疾書,但是考卷還沒有答完,便被監考老師叫了出來。原來是一位女生因為天氣太熱中暑了,但監考的是男老師,不方便施救。但是,當林巧稚回到考場時,考試已經結束了,林巧稚還有很多題都沒有答。原本以為自己肯定落榜了,但是沒想到,一個月之后,她收到了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據說,當時的監考老師給協和醫學院寫了一份報告,詳細的描述了事情的經過,贊賞了林巧稚的人品和醫學水平。協和醫學院在評判林巧稚的其他學科試卷后,發現她學習成績極好,決定破格錄取。當時的協和醫學院是世界頂級的醫學院,為了培養出最好的醫生,協和醫學院將及格分數定在75分,只要有一門主課不及格就要留級,兩門主課不及格要被開除。每年只有16名學生畢業,可見能留下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林巧稚則是最耀眼的一位,她畢業時獲得了協和醫學院的最高獎學金---文海獎學金,她可是第一個獲得這個獎學金的女生。林巧稚畢業后,協和醫院的各科主任都愿意要她。當時的外科和內科很有發展前途,但偏偏林巧稚卻選擇了不被看好的婦產科。因為當時的女性生孩子,都是把接生婆請到家里。但是大多數接生婆并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所以嬰兒和產婦的死亡率都非常高。在協和醫院工作時,林巧稚非常努力,經常保持24小時在線狀態。后來,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資助的協和醫院被迫關閉。林巧稚便在北京東堂子胡同10號辦起了私人診所。來這里的,都是那些進不去醫院的窮人,但林巧稚來者不拒。為了照顧窮人,林巧稚將自己的門診費從五角降為三角,還遭到同行的排斥。在這個私人診所里,林巧稚6年時間,留下了8887份檔案,說明她給8887名產婦服務過。六年后,協和復院。林巧稚關了自己的小診所,在僅有幾張病床的協和醫院里復建婦產科。新中國女性地位大大提高,醫院的婦產科人滿為患。為了提高嬰兒和產婦的醫療條件,林巧稚向當時的北京市長彭真提議,建一所大型的婦產醫院。彭市長接受了她的建議,并讓她選址,負責建院事宜。1959年,北京婦產醫院落成。林巧稚不光是婦產科專家,中國口服避孕藥的標準計量,也是林巧稚領導的避孕藥具科研小組制定的。后來,林巧稚還致力于宮頸癌的研究,林巧稚的母親正是因為宮頸癌去世。1978年,林巧稚患腦血栓,一病不起。于是,她利用在病床上的時間,寫完了50萬字的巨著《婦科腫瘤》。“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個,真好。”大名鼎鼎的袁隆平院士,便是林巧稚接生的。因為是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當時的北京還叫北平,所以家人給他取名袁隆平。冰心的孩子、林徽因的孩子,也都是林巧稚帶到這個世界上。不過這數以萬計的孩子里,更多是普普通通老百姓家的孩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