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翻他人物品,媽媽卻說:“孩子還小,太多規矩束縛天性!”
鄰居馮太太帶著兒子鵬鵬來找哥哥和妹妹玩。鵬鵬現在4歲3個月,特別喜歡黏著比他大的哥哥姐姐玩,從幼兒園回來后就央求媽媽帶他過來。沒玩一會兒鵬鵬就開始翻箱倒柜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馮太太看著并沒有阻止的意思,而是拉著我一起聊家常。看著被翻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告訴哥哥:“看著點弟弟,別把屋里易碎的物品打碎,傷著鵬鵬”。也許馮太太感覺得這樣不合適,連忙說:“我沒給孩子立過規矩,覺得那樣會束縛孩子的天性,等他慢慢懂事了,再規范他的行為”。我不知道馮太太所謂孩子懂事應該在哪個年紀,但已經4歲多卻在別人家亂翻東西這種行為,多少是有點不合適的。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不會責怪孩子,但一定會認為是家長的教育出現問題。中國人自古講究規矩,且有“無規矩不成方圓”的說法。縱觀歷史,凡是成大事者,都是在家里有規矩的孩子。凡是喜歡聽相聲的人對于德云社都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郭德綱對于規矩多重視。他不僅對徒弟規矩方面要求嚴格,且對兒子郭麒麟要求更嚴。小時候家里有很多師兄弟住,郭德綱會將好吃的先讓別人吃,郭麒麟才能吃。以至于如今郭麒麟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在飯桌上與父親共進餐時,還會問:“這我能吃嗎”?正是因為郭德綱的規矩嚴格,才會培養出彬彬有禮,謙遜和善的郭麒麟,讓接觸他的人都對他有很好的印象。美國教育家泰曼·約翰遜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可見,家庭中規矩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規矩,一方面可以約束、規范孩子的行為,讓其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讓他在社會生活中因規矩知道原則與底線,這樣會讓孩子越走越遠。反觀沒有規矩的孩子,他們的行為總是受到詬病。同事小李是一個95后小姑娘,每次大家一起聚餐,小李總喜歡“霸吃”。不但第一個動筷而且會把自己喜歡的先夾緊碗里,盤中的食物也總是翻來揀去,這種餐桌沒規矩的做法,讓大家難接受。漸漸地聚餐時,大家都會避開小李。并不是孤立她,只是每一次有她參與的聚餐,都讓人沒有食欲。育兒小貼士:規矩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道德規范,也是人生行動指南,不但起著約束的作用,也會讓人更有安全感。真正對孩子“愛之深則為之計長遠”的父母,都會給孩子立規矩。父母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尤其注重孩子特長方面、文化課方面的培養,但最不該忽略的就是孩子規矩的培養。但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時候給孩子立規矩比較好?生活中不乏有很多像馮太太這樣的家長,因為孩子小,不愿意過早的給孩子定規矩,一方面認為約束孩子的天性,一方面心疼孩子太小。等認為孩子可以立規矩的時候,發現為時已晚,無論怎么調教,孩子依舊惡習滿滿。長輩經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老話正是在告訴我們規矩應該盡早定,否則別人會從孩子3歲時的行為中,定型一個人未來是什么樣子。學習規矩對孩子來說并沒有那么可怕。鄭淵潔曾經講過,無規矩不成方圓,傳承下來規矩是一種觀念,不必墨守成規,要與時俱進。在如今崇尚自由的時代中,舊社會中立規矩方式早就已經過去,孩子不必頭頂碗來學習站姿,也不需要在客人來時不可以上桌。所以,不必擔心會因為“規矩”而讓孩子失去天性,也不必害怕規矩對孩子有所傷害。相反,有規矩會讓孩子在自由時代更加安全,愛與自由的前提就是建立在規矩之上。有人說: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應該立規矩。所謂的規矩不是用言語去告訴孩子,而是在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引導孩子,從而形成規矩。比如在電影院中、圖書館應該保持安靜,在過馬路時應該等待綠燈亮時再通行,在飯桌上應該等長輩動筷之后再吃飯等等。這些生活點滴中我們身體力行的行為規范,都是對孩子規矩形成的一種影響。我見過一些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鬧時,家長一把拉住孩子,非常嚴厲且大聲的責備孩子沒規矩。這種方式對孩子規矩形成是一種負面的影響,不僅會影響孩子規矩形成,還會對性格養成造成影響。醫學博士威廉·科爾曼曾經說:“當孩子被父母的負面情緒淹沒時,他只會看到這種情緒,而不會聽到你在說什么”。Tips:當孩子立規矩時期,你的憤怒反應只會讓情緒難以控制,對孩子良好規矩養成沒有任何作用。作為父母一定與我有相同的感受,6歲前孩子特別聽話,6歲之后就會越來越難以管理。李玫瑾說:6歲以前父母說的話是黃金。所以要幫孩子樹立規矩,盡量在3歲左右開始,最晚不晚于6歲。因為孩子的大腦發育與獨立意識的產生有先后之分,幫孩子立規矩應該在獨立意識增強之前,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重復鞏固,這樣孩子更容易形成規矩。而到了6歲以后,獨立意識增強,開始自己的思考,當你講述一句話時,他會用自己的經驗與思考去分析,相對來說就會難一點。作為父母有一件很討厭的事情,就是別人會因為規矩的事情對孩子指指點點,并說“沒教養”。所以我們應該幫助孩子立好規矩,讓他在有規矩的前提下更加自由快樂的長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