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部此前做過一項調查,他們對近20000名6至10歲的孩子進行學業、品德調查后發現,一般成績比較好的孩子,85%是擁有高學歷家長的。而品德良好的孩子,他們的家長也基本上都是其他人口中夸贊不已的品行端正之人。由此可見,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是什么樣的人,比他們能為孩子做一些什么更為重要!
一位寶媽在網上發布的一個帖子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熱議。她說:“如果時間能倒退,我一定不會對孩子說謊!”
原來,在兒子參加夏令營的時候,愛美的她特意染了一頭黃色的頭發,但為了不想讓已經5歲的兒子知道染發的事情,害怕以后他會模仿。
于是,在他看到一個星期不見的媽媽,頭發居然變成了黃色而深感疑惑地問媽媽的頭發顏色怎么變了的時候,寶媽回到:“因為你不在家,我思念你,頭發才便黃了。”
不過又過了幾天后,兒子又問:“媽媽,我都回來好久啦,你的頭發怎么還是黃色呀?”寶媽則回答到:“因為爸爸出差,媽媽思念爸爸,頭發還是黃色啊!”原本已經相信她的說辭,沒有再問的孩子在爸爸回家后看到媽媽的頭發還是黃色,連忙詢問爸爸。
沒想到,毫不知情的爸爸直接說出了真相:“那是因為媽媽愛美,才把頭發染黃的?!贝撕?,只要寶媽說什么事情,兒子總會加一句“媽媽,你沒騙我吧”的話語,令她無語凝噎。
正如央視知名的主持人董卿所說:“我希望我兒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我自己就先做到?!?/span>
而上文中的寶媽無疑進行了一個失敗的示范,讓孩子認為謊言是自然存在、十分常見的,故而也學會了說謊。可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懂得的就是育兒先育己!
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了,自家孩子平日里有些懦弱,不僅沒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識,連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信都沒有。而若是回想以往的教育便能發現,自己對孩子的照顧非常全面,堪稱事事包辦。
哪怕是簡單的整理房間,甚至是書包,都不給孩子動手。更別提看什么書、做什么事,一切都由家長安排。
此外,還有就是家長自己遇到任何事情也是猶豫不決,能回避便回避,不會選擇正面解決。久而久之,孩子不僅習慣了依賴家長,獨立能力沒有得到鍛煉,還學會了家長遇事不果決的風格。
如果家長信奉“棍棒教育”,當孩子犯錯時輕則責罵,重則動手。平日里與他人交往時,也是一言不合便打罵。那么,家長必然看到孩子也有樣學樣,不僅性格暴躁,遇事也喜歡以暴力解決。
知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提起接觸的許多因有暴力傾向而傷及他人的青少年,得出的結論便是他們從小便生活在暴力氛圍的環境,父母不睦、家暴等。
哈佛大學兒童心理發展研究的研究員們經過調查研究后發現,如果孩子成長于沒有溫暖與包容的家庭,如父母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等,那么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與關愛而有極大概率養成敏感、多疑的性格。
作為家長,若是不能做到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將它直接發泄到孩子或他人身上,那么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讓孩子同樣變得不會調整、管理自己的情緒。
李玫瑾教授在對青少年心理研究多年后得出結論:“孩子身上的問題,就是家長存在的問題的映射?!?/span>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變得自信、勇敢,那么自己就要成為一個勇敢又自信的人。通過閱讀更多的育兒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或是向專家、老師請教等。在孩子面前的表現應該是遇事從容淡定,勇敢解決。
其次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身在生活、工作等方面承受的壓力或者負面情緒發泄在無辜孩子的身上。不妨找到正確排解這些負面情緒的方式,調節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好一個能自如管理自我情緒的良好示范,引導孩子學會對情緒的管控。
同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應給予足夠的尊重與自由,只有適當的放手,他才能擁有鍛煉獨立自理能力的機會。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時刻記得榜樣的重要性,不管是在接人待物還是一言一行,都要注意正確與否,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模仿形象!
《三字經》里指出:“養不教,父之過。”不管是父母還是養育孩子的家長都要盡到教育的責任,且是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同時,也要做好最正確的示范作用,切不可忽視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就如龍應臺所說,子女就是父母的折光鏡,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實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