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稱中原、中州、豫州,簡稱“豫”,因歷史上大部分位于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這四大古都,河南省的不少縣,也曾是歷史上的古都。其中,就淇縣來說,就是商朝的都城之一。
一
首先,淇縣屬于河南省鶴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北距首都北京480公里,南至省會鄭州95公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淇縣古稱朝歌、沬(mei )。商朝這一歷史時期,朝歌(zhāo gē)商王朝后期的都城。商王武丁時期,將商的國都遷到了沬邑,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沫為都,商紂王在位時期,沫改為朝歌。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朝歌位于今河南鶴壁市市區南部淇河邊,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
二
周武王姬發消滅商朝,建立周朝后,朝歌成為衛國的都城。春秋時期,朝歌改為朝歌邑,并且隨著晉國的強大,該地區被納入到晉國的疆域。戰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淇縣地區屬于魏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一說春秋戰國衛國朝歌人(河南淇縣);一說是戰國魏國鄴地人(河北臨漳);一說陳國苦縣(河南鄲城)。同時,鬼谷子曾在淇縣云夢山隱居講學,培養出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縱橫家、軍事家。
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淇縣地區屬于三川郡。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項羽分魏地析置殷國,都城設于朝歌。劉邦擊敗項羽,建立西漢后,于殷國舊址設朝歌縣,屬河內郡。王莽在位時,改朝歌為雅歌。東漢時期又復置朝歌縣,漢建安時期改屬魏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升朝歌為郡,屬冀州,轄朝歌、汲、共、林慮、獲嘉、修武六縣。司馬炎建立西晉后,改朝歌郡為汲郡,朝歌縣屬之,屬冀州。南北朝時期,劉宋改朝歌縣屬司州部河內郡。
四
最后,公元606年,隋朝廢清淇縣和朝歌縣,改置衛縣,改置汲郡于縣治。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改朝歌殷墟地以西為衛縣鹿臺鄉,一直延續到宋朝時期。公元1255年,也即元朝時期,于鹿臺鄉置淇州,衛縣廢為集,并置臨淇縣。公元1266年,廢臨淇縣入淇州。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淇州為淇縣,屬衛輝府。1954年淇縣并入湯陰縣,1962年恢復淇縣建制,1986年由屬鶴壁市轄至今。截止2012年,淇縣面積達到567.43平方公里,人口26.9萬人。
文/情懷歷史
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ID:qinghuai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