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6分,曾被認為最可靠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電事故。其影響之深遠,遠非今天的人們可以準確預測,但事故發生之后的短時間內,那些第一時間沖到現場的消防員、士兵、志愿者,卻足以被稱為“拯救世界的人”.
4號反應堆爆炸之后,屋頂上到處散落著石墨塊,石墨是作為原子反應堆的減速劑使用的。一開始,機器人被派到屋頂清理碎片,但幾天之后,德國產的、日本產的、蘇聯為探索火星設計的機器人在高輻射下都無法工作。
于是,這個工作落到了人的手里。房頂的放射達到200西弗/小時,他們必須在幾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跑上樓頂,清理幾鏟子碎塊,然后另外的人繼續跑上來接替他們。他們因此被成為“生化機器人”。雖然輻射無法用肉眼看見和感知,但他們幾乎立刻感到眼睛的刺痛、滿嘴的鉛味
在樓頂,你只要呆上40秒,所接受到的輻射量就是一生所能接受輻射量的最大值。蘇聯政府并沒有為他們提供防護服,那些進入高輻射區的人員只能自己想辦法。一些工人只能用幾毫米厚的鉛板做成圍裙套在棉質工作服外,這樣一來至少可以保護脊柱和骨髓。許多清理者后來死了,其中有28人在1986年當年就死去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發生后,政府數年間派出60萬名工人前往災區,負責消除核事故產生的可怕后果,他們的職責包括:清理高強度輻射的碎塊、阻止核反應繼續進行、防止核物質擴散、測量核電站周邊輻射水平、搭建封阻4號反應堆的“石棺”,他們被統稱為“Liquidators(清理者)”,他們中有士兵、消防員、飛行員、專家、工程師、核電站工作人員……圖為一名“清理者”推著一輛嬰兒車,車里的嬰兒是在清理工作中發現的。
那些死去的“清理者”躺進了特制的鉛制的棺材里,他們的墳墓里灌進了混凝土,好將他們有著強烈輻射的遺體完全隔絕開來。圖為一名1999年,一名烏克蘭小女孩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中逝去的消防員墓前悼念。
幸存下來的“清理者”則面臨長期的健康困擾,他們的一輩子不得不在沒完沒了的醫療輔導中度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對“清理者”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切爾諾貝利“清理者”受到的輻射相當于衰老10年或者長期吸煙造成的危害。但你永遠不知道將會面臨何種健康風險,以及其與輻射的關系到底有多大。而這也是核災難的恐懼和爭議所在。圖為一名直升機飛行員“清理者”在接受醫療輔導,這樣的檢測他已經歷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