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看的古裝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帝王冠冕上懸掛珠簾,那懸掛的珠簾有何含義呢?嚴格地講,冠和冕是兩個概念。冠,很平常,甚至連猴子都可以戴;冕,則大不同,它顯示尊貴,顯出身份,所以,漢語里于是乎有“加冕”“衛冕”之類的詞匯。
在現在看的古裝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帝王冠冕上懸掛珠簾,那懸掛的珠簾有何含義呢?嚴格地講,冠和冕是兩個概念。冠,很平常,甚至連猴子都可以戴;冕,則大不同,它顯示尊貴,顯出身份,所以,漢語里于是乎有“加冕”“衛冕”之類的詞匯。
然而冠與冕又密不可分,這就派生出了“冠冕”這個詞,那意思是說,冕,必然其中含著冠的,是由冠衍生的,但由于冕的發明,而將冠分出了身份等級。冠,說白了,就是普通的帽子,冕,則屬于非一般的帽子,是天子、王侯、卿大夫才能戴的帽子。《說文解字》里專門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古代中國冠飾之一。為天子、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
帝王的冠冕,在中國,毫無疑問,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戴的帽子。大體由“綖”、“旒”、“纓”、 “紞”、“纊”、“紘”等組成。旒,一般用五彩絲線穿五彩珠玉串連而成,就是擋在天子眼前的那個珠簾,標準的稱謂叫玉藻。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總共二十四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纓,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綢繩。紞,有專門用途,也是絲做成的線繩,線繩下端有個黃色綿丸,專用名詞叫黈纊。纊,其實就是掛在紞頭上的玉,謂之瑱,因為兩塊瑱正好位于左右兩只耳朵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從視覺的角度看,懸掛在眼前的珠簾,顯然是會影響視線的,那為什么還要掛呢?老百姓初以為并無特別之意,但這“旒”的設計,是大有深意的。《漢書·東方朔列傳》記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之義也。意思是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了,一個人過于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所以,作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遮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
為什么要這樣做?主要是警示做帝王主要精力要用在嘉獎大德之人,忽視和赦免人的小過失,千萬不能苛求每個人都完美無瑕。掛在天子眼前的這個珠簾,反映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中庸之道。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凡事也不可過分較真,該睜只眼閉只眼時也要睜只眼閉只眼,難得糊涂。正如北宋詩人唐庚在《警世》中說的“是非入耳君需忍,半作癡呆半作聾”的處世之道一樣。
也有一種解釋,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謀劃了一次大規模的南伐,征伐的對象是定都建康(今南京)的南齊。這次南伐走了一半便無疾而終,演變為更重大的事件——遷都洛陽。
公元493年八月,孝文帝從平城(今大同)出發,步騎百余萬,孝文帝沿路施恩,遇到“眇跛者”。(“跛”和“眇”都是古代對殘疾人的稱呼,“跛”是瘸腿,“眇”是瞎眼)孝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仁愛之君,一向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看到路邊這幾個盲人和跛腳,立馬下令停車,停駕親問,拉著這幾個殘疾人的手噓寒問暖,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家里有幾口人,幾畝地?地里有幾棵樹,幾頭牛?看著自己治下的百姓還生活得如此困難,不說是水深火熱,但也確實是缺衣少食。孝文帝從來不玩虛情假意的精神安慰那一套,感情關懷的開胃菜上完后,立馬端出物質補貼的硬菜,賜“衣食終身”。
何為衣食終身?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不但要給這幾個殘疾人吃低保、上醫保,而且他們終身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部由公家負擔,從國庫開支,從此衣食無憂,比公務員的養老待遇還好。人生最大的幸福,果然是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孝文帝處置這件事的評價如何?固然是好,總比那些對民眾疾苦不管不問的公仆要強得多。但格局顯得小了些,用給《資治通鑒》做注的胡三省的話說就是“可謂惠而不知為政矣”。孝文帝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中國古代政治倫理中,皇帝對天下子民應該是雨露均沾。孝文帝只給幾個看得見的殘疾人養老送終,那他沒看見的呢,如何撫養?如此小恩小惠,未免掛一漏萬。由政府出面撫養殘疾人的政策,顯然應該推廣到全國,而不僅僅是皇帝領導偶遇的那幾個幸運兒。
這樣就出現了皇冠前面為什么要用“玉旒”遮住眼睛,用“黈纊”塞住耳朵了。這就是“欲其廢耳目之近用,推聰明于四遠也”,要提醒皇帝不能只用耳朵聽近處、只用眼睛看眼前,要用心把目光放遠,把格局放大。仁愛之心應該是行大愛于天下,而不是施小惠于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