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觀點認為,《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薄痘橐龇ā返?9條第3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奔捶蚱抟环街灰诜蚱揸P系存續期間對外提供保證,且不存在上述“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債權人知道夫妻之間存在有關財產約定”之除外情形的,應按照夫妻共同債務處理,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個人保證多為無償保證,保證人既沒有從債權人處獲得利益,也沒有從債務人處獲得對價,其提供保證未增加夫妻共同財產、有關債務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故不存在為夫妻共同生活而舉債的目的,從而阻卻了保證債務與夫妻共同債務的聯系。即使是基于社會評價、天倫親情、家庭和睦等非給付性目的而設立的無償保證,縱然是為了夫妻或者家庭,但其追求的層次是非物質的,故也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我們認為,關于保證之債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夫妻共同債務。所謂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夫妻雙方因婚姻共同生活以及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履行法定撫養義務所負的債務,債務的本質應與夫妻共同生活之目的相關,所以,判斷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是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還是共同債務,除了以上兩種“除外”情形,還應考慮以下兩點:(1)夫妻有無共同舉債的合意;(2)夫妻是否分享了債務所帶來的利益。
如保證屬于債務負擔,在夫妻雙方既無合意,另一方又未能分享債務帶來的財產利益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不宜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