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經歷過便秘的痛苦嗎?
便秘,困擾了很多人。
有些人便秘,沒有東西可以拉,
有些便秘,很多東西卻拉不出來,這樣極其難受。
也正因為這樣,便秘的人會嘗試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
瘋狂吃香蕉,喝蜜
嘗試開塞露,灌腸或吃瀉藥
喝酸奶,做按摩保健操
……
'便秘'算不上大病,但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產生煩躁情緒。研究表明,中國慢性便秘患者占普通人群的 3%-17.6%。
一、自測是否存在便秘,如有下面情況,恭喜你中招了!
1.排便次數減少(每周<3次)
2.排便吃力:糞便干結,排便需過度用力才排,有下墜感、疼痛感。
3. 排便不暢:蹲了很長時間,才排出大便
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便秘?
導致便秘的原因很多,絕大多數都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或工作壓力過大等有關,也可能與患者胃腸功能失調有關。
臨床上,便秘的原因分為功能性便秘和繼發性便秘兩大類,以功能性便秘多見,該類患者無器質性病變,僅表現出排便困難的癥狀。而繼發性便秘是指由腸道腫瘤、腸扭轉、腸狹窄等腸內疾病或內分泌紊亂等腸外疾病引起的'便秘',治療相關疾病后即可改善。
三、便秘的治療
便秘的問題,需要我們耐心對待,千萬不能只是簡單地吃瀉藥!這幾點建議希望能幫到你。
1. 調整生活方式:(膳食:增加纖維素和水分的攝入,推薦每日攝入膳食纖維25-35g;飲水:每日至少飲水1.5-2L;適度運動:對于久臥,運動量少的老年患者有益;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等)。
2. 養成良好定時排便習慣:如晨起排便,排便這事,專注很重要!坐在馬桶上,總想著別的可不行,避免解便邊玩手機看報紙等!人天生有兩個排便“天然時段”:一個是早上起床的“起立反射”;另一個是吃完飯后的“胃-結腸反射”。早上一覺起來,由躺變坐再到站,腸道蠕動會增多,腸道便會產生一種巨大的蠕動波,幫助你把大便推出來。早餐后,胃結腸反射明顯(胃會通知大腸趕快運動),造就另一個排便“天時”。因此早餐后上廁所,是喚醒天然的排便反射,對于改善便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吃蔬菜水果:補充膳食纖維可以改善許多便秘患者的癥狀。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豆類蔬菜(如蠶豆)、谷薯類(鷹嘴豆、薏米等)就是你的優先選擇。
火龍果、獼猴桃、香蕉、酸奶等是傳說中通便的食物。水果中的糖類成分(山梨糖和果糖),確實有益于排便,因此多吃水果可改善便秘癥狀。但個別人多吃了會長胖。
4.如何合理選用通便藥物
①功能性便秘包括慢傳輸型便秘、排便障礙型便秘、正常傳輸型便秘。
慢傳輸型便秘,首選容積性或滲透性瀉藥治療,無效時可加用促動力藥物。
排便障礙型便秘,主要表現為糞便干結,可首先使用潤滑性瀉藥(外用開塞露,或短期口服多庫酯鈉),也可適當使用滲透性、容積性瀉藥。
正常傳輸型便秘(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可選用滲透性瀉藥(聚乙二醇、乳果糖)、促分泌藥(利那洛肽)。
②繼發性便秘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便秘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藥物引起的便秘首先盡量停用可引起或加重便秘的藥物,如不能停用,則需同時服用合適的通便藥。
5.適當應用緩瀉劑。如果調整好了生活習慣,并保持了一段時間,但便秘的癥狀仍不能緩解,則需要考慮用藥了。我國專家制定的便秘診治指南中,推薦的可長期應用的便秘治療藥物,包括聚乙二醇和乳果糖等,均為緩瀉劑,治療的目的是為了通便而非導瀉。
所有患者避免長期應用或濫用刺激性瀉藥,長期應用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便秘,還會導致瀉劑依賴,腸黏膜會慢慢由紅色變為深褐色,甚至黑色,出現結腸黑變病,而結腸黑變病可能與結腸癌有關。
6.中醫辯證或中成藥治療
中醫主要將便秘辨證分為冷、熱、虛、實四種。
中成藥辨證論治,主要分為以下五類,寒下劑主要用于里熱實證,常見的藥物如三黃片、當歸龍薈丸、黃連上清丸等;溫下劑用于里寒實證,常見的藥物如蓯蓉通便口服液;潤下劑用于津虧腸燥證,常用的藥物如麻仁潤腸丸、麻仁滋脾丸、麻仁軟膠囊等;逐水劑用于水飲內結證,常見的藥物如舟車丸;還有一類是行氣導滯藥,主要用于濕熱內阻導致的積滯,常見的藥物如四磨湯、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等。其中潤下劑作用較為緩和,適用人群較廣,其他瀉下劑作用峻猛,易耗損胃氣,中病即止;對于老年體虛,新產血虧,應攻補兼施,虛實兼顧。
此外,益生菌可能有助于預防慢性便秘。益生菌是天然存在于腸道中活的有益細菌,它們包括雙歧桿菌和乳桿菌。一些患有慢性便秘的人的腸道細菌是不平衡的,食用更多的益生菌食品可以幫助改善腸道菌群,并預防便秘。常見益生菌食物包括:酸奶、酸菜、泡菜等。
隨著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心理因素影響,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趨勢。據流行病調查,隨年齡增長而升高,60歲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達22%,而女性患病率又高于男性。如果便秘已經困擾到你坐立難安的時候,真的倒不如求助醫生,一些簡單的藥物就能完美替代。
最后,提醒大家,治療便秘時,一定要慎重選擇用藥,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瀉藥,千萬別濫用!便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瞎治療瞎擔心反而加重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