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緊縮復句
現代漢語的緊縮復句,一般有用成對副詞構成的固定格式。例如:“非攻下這個難關不可”,是由“非……不”構成的;“大家越干越起勁”,是由“越……越”構成的。文言的緊縮復句通常只用一個連詞,而且同一個連詞常常表示不同的意義關系。還有,現代漢語的緊縮復句只是一種特殊句式,文言的緊縮復句卻是常見的。如:
1.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孫子·謀攻篇》)
一一如果自己的兵力相當于敵人的十倍,就包圍它;如果相當于敵人的五倍,就進攻它。這是兩個并列的條件復句。
2.窮則變,變則通。(《周易·系辭下》)
——事物發展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革;只有變革,才能發展下去?!案F則變”是承接復句,“變則通”是條件復句。
3.雖欲言無可進者。(《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雖然想進諫,但是沒有什么可說的。這是轉折復句。
4.雖困劇不止也。(柳宗元:《蝜蝂傳》)
——即使疲憊不堪了,它也決不停止。這是條件復句。
對于這種緊縮復句,譯成現代漢語時要酌情把省略的詞語填補出來。
2.意合復句
有的復句必須使用關聯詞語,有的不必使用關聯詞語。不用關聯詞語,分句間的關系靠分句本身的意義表示出來,這就是所謂“意合法”。意合復句并不是文言所特有的,現代漢語里這樣的復句也很不少。不過由于文言用詞“簡古”,常常三五個字就是一個復句,所以沒有關聯詞語的復句,分句之間的關系很容易被忽略。特別是緊縮的意合復句,弄清復句中各個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對于理解句意尤為重要。如:
1.舍利無刃,舍刃無利。(范縝:《神滅論》)
——離開了鋒利,就無所謂刀刃;離開了刀刃,也就無所謂鋒利。這是兩個并列的條件復句?!吧崂焙汀盁o刃”之間、“舍刃”和“無利”之間,是條件關系。
2.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列子·愚公移山》)
——(愚公)苦于山北的阻塞,出出進進要繞遠,因而召集全家商量說。“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是一個分句(“山北之塞、出入之遷”是“懲”的賓語),“聚室而謀曰”是又一個分句,它們之間是因果關系。
3.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曹丕:《典論論文》)
——傅毅憑著能寫文章做了蘭臺令史,可是他下筆就不能控制自己(空洞而冗長)。前后兩個分句之間是轉折關系。
3.復句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