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江湖流傳:“痛風不是病,痛起來卻要命”的傳說;那究竟為什么會痛風,痛風有哪些危害,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且聽天天博士,慢慢道來。
1、什么是痛風?
痛風是體內尿酸鹽在關節、腎臟等器官沉積,引起關節疼痛(大腳拇趾常見)的一類疾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男性血清尿酸水平超過420μmol/L,女性血清尿酸水平超過380μmol/L就是高尿酸血癥。高尿酸血癥患者有10%以上會發生痛風性關節炎。據統計,目前我們國家高尿酸血癥患者超過1.6億人。絕對是一個常見病、多發病。
我國痛風的發病率在3%左右,痛風患者平均年齡為48.28歲(男性47.95歲,女性53.14歲),逐步趨年輕化,男∶女為15∶1。其中超過50%的痛風患者為超重或肥胖。
2、痛風急性期表現有哪些?
痛風的急性期就是指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時候,癥狀主要表現為,單個關節的紅、腫、熱、痛。疼痛一般都很劇烈,一陣風吹過關節,都會引起關節疼痛,所以叫做痛風(個人猜測的名字起源哈)。
而且,痛風急性期發作一般是有誘發原因的,男性和女性的誘因還各不相同。男性患者最主要為飲酒誘發(25.5%),其次為高嘌呤飲食(22.9%)和劇烈運動(6.2%);女性患者最主要為高嘌呤飲食誘發(17.0%),其次為突然受冷(11.2%)和劇烈運動(9.6%)。
3、痛風間歇期表現又有哪些?
痛風的間歇期一般都沒有癥狀,隨病情進展,發作次數逐漸增多,癥狀持續時間延長,無癥狀間歇期逐漸縮短,且受累關節逐漸增多,出現痛風石以及腎臟改變。痛風石就是在關節或者耳朵上出現軟軟的結石,然后慢慢變硬。
那痛風的腎臟改變有哪些呢?痛風的腎臟病變主要是由于尿酸結晶沉積在腎臟導致的:比如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痛風的患者出現腎結石的概率在30%左右);還有急性尿酸性腎病等等。如果不早期治療,會導致腎功能不全,甚至是尿毒癥,所以危害非常大。
4、痛風急性期的治療
簡單的說,痛風急性期,也就是關節疼痛劇烈的時候,主要是消腫止痛。疼痛的關節需要休息,不能活動,可以局部冰敷,絕對不能熱敷;同時需要服用藥物治療。
常用的止痛藥物有以下三類:(1)非甾體抗炎藥物,依托考昔、西樂葆等,臨床上最為常用;(2)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最經典的藥物,但是相對副作用比較大,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拉肚子;(3)激素類藥物,因為激素類的藥物副作用也很大,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激素類藥物。具體該如何用藥,我們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專門詳細的說明。
5、痛風間歇期的治療
剛剛我們講了,慢性期就是關節不痛的時候,這個時候呢,我們需要規律的降尿酸治療。
我們為什么要降尿酸治療呢?因為我們血清尿酸的飽和濃度360μmol/L,超過360μmol/L就可能有尿酸結晶沉積了,沉積就會形成痛風石或者腎結石。所以把血清尿酸降低到360μmol/L,結晶就會從關節里面再溶解出來。
那目前降尿酸的藥物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幾類:1、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非布司他,別嘌醇;2、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苯溴馬隆;3、堿化尿液的藥物:碳酸氫鈉。各種藥物呢,各有特點。具體該如何用藥,我們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專門詳細的說明。
6、生活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
尿酸是身體里面嘌呤代謝的產物。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低嘌呤飲食,減少尿酸的產生。
(1)盡量不要吃:海鮮、動物內臟、煲的湯以及紅肉類;不喝酒,尤其是烈酒和啤酒;不抽煙(大家注意了,抽煙也會加重病情哦);不吃含果糖高的飲料,多喝白開水就對了。
(2)可以多吃的有哪些呢?1、乳制品,比如牛奶、酸奶,是可以降低尿酸的;2、植物類的蛋白也有降低尿酸作用;3、新鮮的蔬菜水果(櫻桃)也有排尿酸作用。所以呢,這些食物可以多吃。
(3)生活習慣的調整主要包括:1、多喝水(每天喝超過2000ml以上)2、防止劇烈運動或突然受涼,規律適量運動,這樣能夠減少痛風的發作;3、減肥,減肥,減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4、規律飲食和作息(有研究表明不規律飲食痛風發生率比規律飲食高1.6倍);所以,不僅要少吃,還要規律的吃。
7、痛風可不可以治愈?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患者問的問題,結合很多研究報道,我認為,只要堅持規律治療,飲食控制,生活方式調整,一部分痛風患者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幾乎所有患者,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完全緩解的。所以大家需要有信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參考文獻:
1. 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中華內科雜志, 2016,55(11): 892-899;
2. 2015 Gout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 美國風濕病學會(ACR,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nn Rheum Dis. 2015 Oct;74(10):17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