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各地的開學儀式在大中小學上演。其實在中國古代,每當學堂開學時,也會舉行開學儀式。古代將開學儀式稱為“入泮禮”,一共有四個步驟:正衣冠、拜師禮、凈手凈心、開筆禮。舉行開筆禮的時候,教書先生會用朱砂在學生們的眉心處點上一個紅痣,希望學生以后能夠心明眼亮,在日后的學業中舉一反三、一點就通。每逢古代開學,古代學堂都會舉行一場名為入泮禮的開學典禮,其規模莊重,堪稱古人生涯中必經的儀式。開學之后,古代的教書先生要給學生們整理衣冠。整理好以后,教書先生會給學生們講一些道理,才會帶領他們進入學堂,進行入泮禮的下一個步驟——拜師禮。拜師不光要叩拜教書先生,還要先叩拜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學生們叩拜完孔子和教書先生后,還會將早先準備好的六禮束脩(xiū)送給教書先生。六禮束脩是六個特別寓意的禮物——十條牛肉干(感恩教書先生的教育之恩)、芹菜(勤奮好學)、蓮子(苦心教導)、紅棗(早日高中)、桂圓(功德圓滿)、紅豆(紅云高照)。凈手凈心,字如其名,是要學生們將手放入水盆洗凈,其意自然是要學生們能夠屏除雜念,靜下心來努力學習。凈手凈心結束后,就該舉行入泮禮最后一個步驟——開筆禮。開筆禮中有朱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等程序,其中朱砂開智是要教書先生用朱砂在學生們眉心處點上一顆紅痣,希望他們以后學習能夠一帆風順。擊鼓明智則是用鼓聲來警示學生,讀書的重要性。描紅開筆則是教書先生要指導學生使用毛筆寫出一個“人”字,要學生做學問時要堂堂正正。古代學堂開學的時間歷代都有所不同,不過都是在農閑的時候開學,這和我國古代的農業息息相關。漢朝的學堂是正月十五、八月暑氣退卻、十一月天寒地凍的時候開學。等到南北朝才相對穩定下來,不過冬天上學一度成為主流,因為春夏之季正是農忙時節。農事并不是影響古代開學的主要因素,古代學堂開學還和一個學期的長短有關。古代學堂有時候以三個月為一學期,有時候以一年為一學期,而冬季的學堂大多都是以三個月為一學期。古代不僅在開學時間上與現代有所差別,連開學典禮都與現代不同。因為古人以農業為重,所以在開學時間上會避開農事繁忙的季節。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開學典禮都是希望學生們能夠用心讀書,未來能夠一展宏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