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HICE導師粲然微課,由“媽媽玩去吧”整理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兒童星云計劃”獲得授權(quán)。
昨晚,超過7000位爸爸媽媽同時在線聆聽了粲然老師對“學齡前親子共讀幾大階段”主題的分享,有媽媽表示“要屏住呼吸,生怕漏掉一句話”。今天為大家?guī)砻廊坏恼n程實錄,讓您一句話都不漏掉~
Tips:今天的文章會非常非常非常長,所以小編為您準備了目錄及各部分關鍵詞,如果來不及通讀全文,可以按需查看相應段落呦。
年齡段:0~10個月
關鍵詞:準備期│愛的聲音│自然的交流│韻律
年齡段:10個月~2歲半
關鍵詞:啟蒙期│循環(huán)往復│擬聲詞│手指互動書│演讀│“這是什么?”
年齡段:2歲半~4歲
關鍵詞:情緒│社交│害怕│手工和涂鴉│“我當下能做什么?”
年齡段:4~5歲
關鍵詞:聽讀│幼小銜接│“我要去向哪里?”
年齡段:5~6歲
關鍵詞:童話敘事│“我能掌握”
大家好我是粲然。恩,對,就那個非常......大舌頭的粲然。
我在很多講座中都說,像我這樣的聲音,對家長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示現(xiàn),就是連這么大舌頭的人都可以經(jīng)常給孩子讀書,而且,奮力的讀,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做的非常的好。
今天奉命來分享“怎么去進行學齡前的親子共讀和親子閱讀”。我沒有特別多的開微課的經(jīng)驗。尤其是自己講15分鐘,萬籟俱靜,覺得還是挺恐怖的。像是在對一個山谷說話,你們就是山谷的每一個組成部分。
因為不知道面對什么年齡段的父母,我會在這珍貴的時間里,大體的梳理一下,從0歲到6歲,也就是學齡前,我所看見的,或者說我覺得相對比較可以成為規(guī)律的親子共讀的一個軌跡。
其實說這句話我是很疑惑的。什么是規(guī)律呢?
我們剛生孩子的時候,每個新媽媽都會去看孩子的行為動作分齡圖。但是我們后面會發(fā)現(xiàn),其實對孩子來說,他們并不是很遵循這個所謂的行為動作分齡圖。每一個孩子的個體規(guī)律,其實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覺得,這也是我在微博上、在公共場合說,我不愿意去開任何特定的書目的原因。就是我覺得這樣的書目,或者一定要做什么的規(guī)律,其實對每一個個體來說是相當不公正的。每一個個體他的神秘感和可能性,恰恰是來源于他的這種有別于所有的規(guī)律。
所以,開這堂微課我的想法是,這些話,以及我們遇到事情,我們在第一孩子身上遇到的事情,在第二個孩子身上目睹的事情,它們都是像我們要渡過一條河的船,當然它的方向是朝向彼岸的,到對面這個方向,對面那個方向是哪里呢?就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到達的,想要和孩子一起到達的幻想王國。我們當然需要船,需要一些前人的經(jīng)驗,包括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需要我們自己敞開心靈去看。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任何人的話,我們可以憑靠著這些已知的經(jīng)驗去渡河,但是真正的踩上,和孩子一起到達彼岸的那個幻想王國的遼闊土地,我們一定還是要把這些話給拋下。
也就是說,我今天說的話,可能是有借鑒的作用的,但它并不是一定存在,一定有效的。只有把這些話擊碎,去看到孩子的個體,看到孩子真正所需要的,那么這件事情,我們的相遇,才會是一件非常殊勝的對彼此的啟迪。
0~10個月 準備期
這個時候,所謂親子閱讀,我也給很多10個月以前的孩子的父母推薦過,如果大家看我的讀書筆記就知道。我有寫到《噗噗噗》這樣的書,還有類似像《各種各樣的臉》這樣的書,這些大色塊的書、單音節(jié)的書,以我所見,10個月前后的孩子都會很喜歡了。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10月左右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聲音,最重要的共讀是媽媽的聲音,或者說,家人有愛的聲音,有韻律的聲音,這些聲音是很重要的。為什么呢?
我們說共讀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孩子,一方面是針對父母。這個時候,對父母來說,抱著孩子有愛的聲音,象征著學會和孩子在一起,自然而然的說話。我們說自然而然的說話對媽媽和孩子是很容易的,但對于沒有做過媽媽的人來說,確實是很難想象的。抱著一個完全跟你零交流的孩子,自然而然的說話,這是無法想象的。
我們說自然而然的說話,非常強調(diào)的一點是,不帶任何,或者說比較少帶任何強烈的主觀情緒的去說話。其實這個時候,0~10個月,是對媽媽,對父母的一個非常好的共讀準備期,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和孩子呆在一起的學習時間,非常重要。第一,她可以學會觀察,因為這個時候的小寶寶是只能用神色,只能用自己的“哼哼唧唧”的聲音,或者其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你怎么去面對孩子,怎么自然而然不帶主觀情緒的,跟那么小的孩子說話,其實這也是你們相處方式的一個非常好的積累期。
這個時候,每天開辟出一點時間,告訴自己說,好,現(xiàn)在是我跟孩子一起,享受我們有愛的聲音的時間,或者是享受我們的親子童謠的時間,這個是非常好的一個練習,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哪怕不是向共讀做準備,而是向親子關系做準備的一個非常好的蓄積力量的時期。這個說的是第一。
10個月 ~2歲半 啟蒙期
其實我覺得,10個月之后到兩歲半,這已經(jīng)是一個共讀的啟蒙期,這個時候已經(jīng)可以開始接觸一些簡單甚至逐步往深發(fā)展的一些繪本。我們說的深,也是指低幼繪本,這個時候很受孩子歡迎的是什么繪本呢?
第一個是擬聲詞的繪本。比如說《蹦》《哇》《噗噗噗》。這樣的繪本有兩方面的意義。就像之前一樣,第一個意義是對孩子來說,他很喜歡這些破音字,非常喜歡。對父母來說,學會用好像沒有什么意義,好像很簡單,好像很無聊的方式去跟孩子說話,這也是打破自我的非常好的鍛煉。這是第一。
第二個是一些循環(huán)往復的書。孩子非常需要重復。重復是他們的一個記憶安全感的過程。所以不停的去重復,不停的做音調(diào)的往復,這也是孩子不停的去打開他頭腦里的記憶通路的方式。其實這個韻律重復的方法,在很多時候的孩子的發(fā)展當中,他們的學習語言當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一直哪怕到現(xiàn)在,比如我的孩子,包括三五鋤的孩子,已經(jīng)4歲5歲了。他們的英語學習,也是在這種不停的循環(huán)往復的繪本閱讀當中受益的。這一點確實是可以讓他們安駐在這種語言中非常好的方式。
說到這里,我要再提醒一下,我所說的,比如0-10個月,10個月到兩歲半,兩歲半到4歲,這樣的一個過程,我會提到每一個過程很重要的一點,但是這并不是指,到下一個階段它就不重要了。而是,因為下一個階段,隨著孩子思想、邏輯認識能力、包括思維水平的發(fā)展,他會萌發(fā)出新的需求,但是前面的那一部分需求也是要跟著不斷的往前走,這樣子孩子需求越來越廣,但是面對他們需求的呼應也越來越多。這樣的一些無論是練習、共讀還是共享越來越多,這樣孩子全方位發(fā)展的機能也會越來越強。
我們剛剛說到10個月到2歲孩子比較受歡迎的繪本閱讀部分就是韻律往復,還有一個就是手指互動書,手指游戲書,我們經(jīng)常看到那種提供給孩子,讓他們?nèi)c的書,像《點點點》,還有之前我在勇讀者有推薦過的手指游戲書,甚至是觀察力的書,讓他們?nèi)タ矗J真地看,去用手指指出來,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往手工、涂鴉去的一條路,讓孩子知道你的手會改變世界的某一個部分,這是很重要的。
在這個時候,10個月到2歲半,我在《騎鯨之旅》里非常強調(diào)的一點就是“演讀”,演讀并不是指把它演出來,就是用戲劇性的方式把它演出來讀,并不是這樣,而是把孩子帶到所謂的動詞、所謂的形容詞,所謂的名詞的這種感受當中。我在《騎鯨之旅》中講過很多,比如我們說一本繪本就是《小塞爾采藍莓》,這個采的動作是怎么做的,怎么采摘,很多孩子不能夠理解,因為不是生活在田野當中,所以不能理解采摘水果的那種感受。當然我們可以做這個動作給他看,但這種動作所聯(lián)結(jié)的那種豐盛感、體驗感、期待感,比如說大海波光粼粼這種折射到眼睛里面的對光度的認識,對整個環(huán)境的認識,我們是很需要把他們帶到、投身到那樣的世界當中去感受的。包括《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孩子的那種又是期待、又是恐懼的感受,以及《烏鴉面包店》里面那種面包熱騰騰的感受,這些感受都是兩歲半之前的孩子需要知道的。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到1歲8個月左右,一直到2歲半,這個時候是孩子語言發(fā)展比較快速的時間。這個時間里,很多孩子會指著一樣東西用“哦哦哦”、“嗯”,他們要表達的是“是什么?”“這是什么?”,在這種感受中,孩子想知道的是一種確定的詞語的認識,他其實是要把他的認知跟社會化語言結(jié)合,繪本其實是類似像劇本這樣的東西,它為什么有別于識字卡片?我們說不用識字卡片,因為識字卡片是沒有帶任何感受性的,它只是告訴你,這個東西是什么東西,但是它并沒有把這個東西跟這個東西所帶來的感受、各種各樣的情緒相掛鉤,所以這是為什么繪本遠遠高于識字卡片,媽媽的這種長時間情境朗讀遠遠優(yōu)于短促的名詞認定,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匆M行親子共讀的一個原因。
2歲半~4歲 情緒與社交
如果說10個月到2歲,他解決的一個哲學命題是:這是什么?那么2歲半到4歲前后,這段時間他要解決的一個個體命題就是:我當下能做什么?
這個時候我非常強調(diào)的一點孩子可以去做的事情就是——手工和涂鴉。這個我在《騎鯨之旅2》里面我也提到了。2歲半以后其實已經(jīng)可以開始剪紙,可以開始進行一些手工活動和涂鴉活動。這個時候讓孩子親眼去感受、親手去感受,我能夠用我的手去塑造什么,我能去打破什么,對孩子來說,打破也是一種新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就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很穩(wěn)固的、一個你必須去接受、它就是這樣運行、我就必須這樣的接受的一個一個地方,而是我能夠參與創(chuàng)造的一個地方,這樣的力量對孩子來說沖擊力是非常大的。
如果有這方面經(jīng)驗的爸爸媽媽就知道,這個時候(2歲半到4歲)要面對的是他們的一個情緒期,這個時候他們有大量的情緒,是他們的社交期,他們要開始進行簡單的社會交往,這些事情其實都是一個人,他成長到一定的時候,他要去介入社會的一種方式。無論是加入這個世界當中的他的情緒、還是加入這個世界他的交往方式,都是一樣的,所以在此時進行的一些手工涂鴉,是和他這個時候的認知非常相輔相成的。
除了手工和涂鴉,當然你也可以找一些這樣類似的書來進行之外,還有我們說的繪本演讀,繼續(xù)深入地做下去之外,繪本演讀當中的兩種繪本會相當受他們的歡迎,一類就是社交類的繪本。簡單的社交類的繪本,像《第一次上街買東西》,一個孩子走出去了他要去買東西,但是在買東西的這個行為下面,他要進行單獨地、有意地,對父母有用的、能夠改變社會結(jié)構(gòu)的這樣一個社交模式,這是孩子會非常喜歡的。還有一套我也非常推薦的繪本就是《全都是愛·好朋友》,那套繪本講的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小動物(其實就是孩子的投射),它要交朋友的過程。這些過程會在繪本當中會刻畫地非常細膩,但是從另外一方面說,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宏達的命題,因為他們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我不敢社交,我愿意社交,我怕被罵,我愿意去抵抗住我的害怕,進行社交,以及我會不會被冷落,我不怕冷落,我要向前走,這樣的坎坷情緒中,去走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步,這是社交類繪本的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就是情緒類的繪本。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要面對的情緒非常簡單,就好像《頭腦特工隊》一樣,他們要面對的情緒是什么呢?就是很簡單的憤怒、害怕,這些情緒,我經(jīng)常說,憤怒類的繪本、安撫情緒類的繪本在2歲多3歲可以有很多。
而且我們不僅要讀繪本,父母有責任把這些繪本所說的安撫情緒的方式和孩子在日常當中,他們在情緒激烈的時候,不停地進行演練,這個演練的行為是有助于他們感受:別人想什么、我想什么,我的情緒到我身體的哪一步了?比如我的憤怒已經(jīng)到了膝蓋,我的憤怒已經(jīng)到了我的喉嚨口、我的心口,堵的發(fā)慌,我的憤怒已經(jīng)到眼睛,我的眼睛快要噴出火來,我的憤怒已經(jīng)充滿了頭頂,這些形容詞就是他在感受憤怒的大小、多少,以及比如我憤怒的時候我可以怎么做,解決方式,和我很生氣,我很憤怒的時候?qū)Ψ绞窃趺聪氲模睬椋@些東西都是要在一開始的時候打下一個基礎,讓孩子知道我怎么去面對我的情緒,和我在我的情緒當中,這個世界的其他幾個方面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
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知道,當他的情緒中被充溢著很多情緒時,這是不可怕的。當然,我們很多父母在這個時候,包括我自己總是會很焦慮,總是會遇到自己的焦慮,因為我們希望孩子是快樂的。
但是童年他確實會遇到大量的負面情緒,大量的很激動的、很激烈的這樣的情緒,這是他們需要去解決的。所以最主要的不是你不要憤怒,你不要生氣,你不要害怕,給孩子這樣的祝福,這是不現(xiàn)實的。最現(xiàn)實的一種祝福是,和孩子一起在他們的激烈情緒里面學習,用你的冷靜的態(tài)度去面對他們的激烈情緒,以及引導他們學習在激烈的情緒當中要怎么去面對自己和面對別人。這是親子類的共讀當中,情緒類繪本承擔的一個很重要的使命。
另外的一個我們要說的是害怕。其實在我做敘事療愈的這個過程當中,以我的經(jīng)驗來說其實人的害怕是一種根生地固的情緒。所謂根生地固,是因為其實絕大部分的害怕,它的最后的深層次原因是死亡焦慮。三歲多甚至到四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已經(jīng)開始萌芽了一些死亡焦慮,但是因為他們這個時候他們并不知道死是什么,死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是一個很廣義的很虛幻的詞,死會帶來的是什么,會造成什么后果,他們并不知道。但是這個時候因為生而為人,孩子又是弱小的,所以他們很容易會被這種模模糊糊的害怕所籠罩。
這樣的害怕包括有幾點,就是他們會害怕離他們很近的東西。他們決定不會怕比如美國的德克薩斯州一個小鎮(zhèn)上面的一個僵尸,他們不會害怕這些,他們會害怕一些虛無的、說不出來的東西,我就是害怕但我不知道原因。經(jīng)常2歲多的到4歲的孩子有這樣的害怕——我就是怕,但是父母問他,你怕什么?他們是說不出來的。這是一個虛無的、像一個黑影一樣的東西。第二個是切近的,他們很害怕離他們很近的東西,包括在家里的東西。我就是害怕家里某一個東西但是我說不出來是什么,離他們很近,他們覺得這個危險離他們很近。這個時候其實是可以做一些相關的練習的,如果說這個親子繪本的話,我會推薦類似像《我的壁櫥里有個大噩夢》那個系列的繪本,他就是在講他們家切近的害怕的情緒,然后面對這種害怕情緒會有怎么樣的,一個非常幽默的,非常能夠進行自我解決的一種轉(zhuǎn)圜,其實我們會發(fā)現(xiàn),如果沒法拒絕害怕,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用幽默的樂觀的心態(tài)去對待他,那這個過程其實是需要和孩子用很多游戲化的手法,哈哈大笑的游戲化的手法去進行的。
4~5歲 從識圖到聽讀
從4歲之后到5歲,我很強調(diào)的一點聽讀。所謂的聽讀就是孩子用自己的耳朵去聽大量的文字,這個其實他是有一個慢慢的,一個階梯的進行情況的。
比如說我們一開始可以從那種有稍微多的文字和配圖,慢慢的變成大幅和單幅的這樣的方式,慢慢的往文字書去過渡。比如說我們可以從像《小狐貍買手套》這樣的書,小狐貍買手套這本書大概有3千字這樣的文字量。但他那個繪本非常好聽,因為小狐貍買手套說的是一只小狐貍離開媽媽,自己去鎮(zhèn)子上買手套這樣的一個故事,是一個相當好聽的故事,孩子們總是會被吸引。
當他們慢慢的能夠聽文字比較多,然后這個時候他們的過程會是:一開始經(jīng)常湊夠來看一眼圖畫,然后繼續(xù)再聽,再湊過來看一眼圖畫,再繼續(xù)聽。慢慢的他們就習慣了我不看圖畫,單單聽,純粹是靠聽耳朵聽這樣的一個方式。我們知道古時候的人其實是沒有繪本的,在沒有小人書這件事情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是聽說書的。其實說書的這個方式是非常好的,甚至到現(xiàn)在為止,我也在找一些類似像揚州評話這樣的東西,武松十回這樣的東西在給我的孩子們聽。
為什么說從識圖轉(zhuǎn)向聽讀這樣子的方式是4歲到5歲,這是非常重要的呢?是因為,這其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幼小銜接的一個過程。我們知道到小學之后,孩子除了課本之外,他們是憑靠耳朵去聽老師的說話,去吸收信息。甚至是我們等我們大了,甚至現(xiàn)在這樣子,我們的微信課,大量的是靠我們的耳朵去消化信息的。所以去訓練耳朵,去想象和處理信息,組織信息,捕捉信息,這個過程是孩子向他們自主學習力過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所以我一直都在說,4歲前后開始慢慢的從文字較多的這種繪本向純文字書的過度(當然啦,純文字書是小本一點),大量的聽讀是很重要的。
這個時候就會有父母說,那我們可不可以聽類似像喜馬拉雅這樣的一些音頻故事?是可以聽的。但是有一點就是,音頻故事它會很缺少互動。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聽讀的過程當中,他經(jīng)常會停下來問你,是不分場合的打斷。比如說這個詞是什么意思?或者說這個情節(jié)發(fā)展到這樣它會怎么樣?孩子經(jīng)常會有一些疊加的想象或者疊加的討論。這個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全然的交托給一些,比如說網(wǎng)上的APP或者是網(wǎng)上的音頻故事的。因為這一些就會讓我們錯失了跟他互動的一個非常好的階段。
這個時候孩子要解決的一個哲學問題是:我這個個人要去向哪里?他是憑借他的聽力,他的耳朵,去幻想未來的或他腦海里的幻想王國的。所以深入他的想象是非常重要的,而深入他的想象僅僅憑靠他一個人,缺少我們的互動,其實還是會有私設的。靠他的耳朵去向他的幻想王國,這個時候他面臨的廣度更大了,因為失去了圖畫的輔佐能力。圖畫一方面是在輔佐他的想象力(在嬰幼兒階段),但是慢慢的,圖畫也會產(chǎn)生一種可能是剝奪掉他另外的一部分想象能力。
這個時候如果是聽讀,所有的幻想王國只有靠他一個人馳騁,沒有了圖畫,沒有了畫面,只有他的耳朵和和他的心靈。如果在缺少我們的互動性的討論,在4到5歲這個年齡他未免就會太孤單。當然了,我們說這個時候的互動討論不能是我們疊加上去的,而會是他有需求的時候,向我們拋出了這個需求,或拋出這個橄欖枝,我們?nèi)ズ魬@個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5~6歲 童話敘事
5歲到6歲我覺得這個時候很重要的是,也是我們在三五鋤預科班一直在做的,就是童話敘事,或者說讓孩子的自主敘事。在這個階段讓孩子自主敘事有個非常好的就是無字書。無字書去讓他們自己說,自己講故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孩子在當中的受益非常多。
或者這么說吧,就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從5歲開始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過程,他們會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手里拿著兩個玩具,然后就開始喃喃自語,開始自己的分角色游戲,這個時候其實他們是在做一個自我敘事,這個自我敘事的非常無序的。
無字書,或者是我們拿出一些很經(jīng)典的童話,但最好是他們并不是非常了解,這個就是那個童話,比如說《睡美人》,比如說,會有很多,我這邊有很多這樣的繪本,比如說《小紅帽》,比如說《白雪公主和七個矮人》、《亨舍爾和格萊特》,還有《侏儒怪》、《沼澤天使》,這些繪本其實在網(wǎng)上都可以買到,這些經(jīng)典的童話也被畫成了經(jīng)典繪本。在他們不知道這個就是他們聽過的故事的情況下,可以給他們。或者是,給他們幾頁圖,讓他們自己來陳述故事,這個故事里面有怎樣的角色,他們有怎樣的情緒,他們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
我們知道到小學之后,或者說上升一級教育系統(tǒng)之后,他們會有一節(jié)課,在語文課里面很重要,就是看圖敘事或者說看圖說話,或者是看圖寫作文。其實這個過程就是一個重構(gòu)你敘事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會慢慢訓練他們組織信息的能力,并且對外輸出。這個在個體閱讀當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個體的哲學命題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能掌握”,就又回到了兩歲多那個手工和涂鴉的功能,我能去改變這個世界的另外一些部分,我能靠自己的敘述,自己的創(chuàng)造,去構(gòu)建自己的幻想王國,這樣的一個能力,這個能力也是對孩子很重要的。
我已經(jīng)大體說了0歲到學齡前,親子共讀互動的一些,我覺得相對比較可以稱之為規(guī)律的東西,也很希望跟各位父母進行一下更有益的互動和互相的學習,謝謝大家!
是不是也和小編一樣,正被美然的細膩和幽默感動著呢?昨晚有媽媽在群中問,粲然以后還來嗎?小編告訴你:
來!
具體啥時候?持續(xù)關注“兒童星云計劃”吧,精彩課程不錯過!